□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阅读提要
一环扣一环,松一环,转化实效就减一分;断一环,转化成效就难十分。
近日,广西审计厅的一则报告显示:某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消息一出,再次引发人们对“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的讨论。
舆论关切中,人们对这个“0”有理解、有包容、有焦虑、有担忧、有质疑。有人认为,创新之路艰辛,把冷板凳“坐热”,“坐”出成果,需要耐心定力。有人理性分析,乍一看,“1.31亿元”和“0”之间落差巨大,但大概算一算,1.31亿元科研经费实施了862个科研项目,平均分摊,一个项目经费15万元多,算不上多。还有人连续发问,八百多个项目的转化“卡哪里了”?科研经费“去哪儿了”?科研管理“堵哪里了”?一个个问号,是对一所高校的提问,也是对如何求解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这道难题的探问。
这个“0”中有警示。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存在重论文、轻实践,重数量、轻质量,重前期、轻后期等问题。“闭门造车式”科研把不准市场脉搏,造成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大水漫灌式”科研导致一些项目无法集中资源,凝聚不了攻坚合力;“瞻前不顾后式”科研使得一些项目立项后中途夭折,形成不了闭合链条。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产生一种后果:在“转不了”的怪圈里打转,更不用谈“转得了”“转得好”了。
这个“0”中也有期待。人们对作为个案的这个“0”作出的反应,其中既有对具体领域科研发展的热忱期待,也有对科技创新作为“国之大者”的真挚关切。这些年来,“卡脖子”三个字牵动人心,而高校又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生力军。科技创新分量越重,大学所对应的责任就越大,公众的期望值也就越高。这种大责任、大期望,包含两层不能分割的含义:科研主体要勇攀高峰、敢于超越;科研成果转化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拔苗助长要不得,打肿脸充胖子不可取,更不能忽视科研规律,片面强调提高转化率,滑向唯转化率的泥淖。
倒着往前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为“0”,是前面一连串行为叠加所产生的。比如可能存在的转化机制不完善,科研经费没花在刀刃上,项目管理松软散等。这个“0”不全然代表啥都没做,而是做了,但没有做到位。在这个意义上说,直面科研成果转化率为“0”,就要把之前的每一环再拧紧拧实拧细。
一环扣一环,松一环,转化实效就减一分;断一环,转化成效就难十分。环环相扣提升高校科研投入的成果转化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有一颗包容心,也需要与创新相关的各股力量有一颗求实心,铁画银钩,踩出坚实足迹,让更多科研项目“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