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9日

对标对表调研形成问题清单

湖工大着力破解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难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陈凌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迫切要求我们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寄予殷切期望、提出明确要求。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湖北工业大学聚焦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以调查研究的实效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成效。

“切肤之痛”后的深入调研

时值暑假,湖工大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王磊教授进入了忙碌期。多年深耕醋酸纤维素的生物降解难题,王磊团队自主研发的“干法成型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已成功应用于烟用材料企业,转化总金额达到1703万元,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产业链条上。

在2022年湖工大的职称评审中,王磊也因此实现了一个“突破”:学校从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效益出发,以创新价值、社会贡献为导向,直接认定1982年出生的王磊为教授。而在以往,评职称必须基于高水平SCI论文、国家级项目等指标。

据了解,从2021年开始,湖工大开展了四大改革,激发教师创新活力。王磊的“突破”就是其中职称评审改革的案例。他的经历也让该校很多教师感受到,科学研究绝不是仅仅发几篇文章,更要服务国家与社会,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湖工大党委认真研学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以及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一认识:高层次人才在助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工业”办学定位,建强高层次人才队伍。

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源于“切肤之痛”。2018年,学校自主培育的“杰青”“优青”相继离职,致使全职国家级领军人才归零。当时,学校在重点学科、重大平台上的国家级人才储备不足,制约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整体发展水平。

破解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难题成为调查研究的重点。为此,学校组建专班分赴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3所省内外高校实地调研,重点分析同类型国内领先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进政策、平台搭建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同时聚焦产才融合,校领导班子成员率队深入30余家合作企业、12个县市区开展调研交流,征求构建供需对接、协同育人的长效合作机制的意见建议。围绕调研情况,分类梳理形成问题清单,深入分析查找根源。

情理相融培育高层次人才

张晓星教授是湖工大多次沟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该校人事处处长付泽武介绍,张晓星当时在一所知名高校工作,科研方向为高电压与绝缘、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智能电网等。“他的研究方向与我校电气工程学科非常契合,又是我校本科、硕士培养的学生,经过多方了解和考证,我们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校领导亲自带队洽谈,经多次沟通,学校党委决定以超常规的条件将其引进,聘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投入场地和经费建成了华中高校第一、全国高校排名前列的高电压与绝缘实验室,搭建了国内外同领域先进的科研实验平台。”

张晓星来到湖工大后,学校全力营造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留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实现平台建设、用房保障、团队搭建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团队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湖北省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张晓星两次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在他的帮助下,学校又成功引进两位国家级高端人才、数十位青年博士,为全方位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我们团队年轻的博士有10多人,富有科研热情和激情,这几年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工作,随着时间和成果的积累,肯定还会培养出更多青年人才。”张晓星深有感触地说,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持,才能真正激发人才创造力。

湖工大党委书记彭育园介绍,学校已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引、育、留、用”的具体举措,通过精准施策引才、搭建平台育才、科学评价留才、产才融合用才,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支撑;通过开展教师分类考核改革、职称评审改革、绩效工资改革、南湖学者计划,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好学校高层次人才分层培育的“蓄水池”。

--> 2023-08-09 对标对表调研形成问题清单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37526.html 1 湖工大着力破解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难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