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侯丹丹
在恩施州中心医院原妇委会主任刘琼丽的手机中,保存着一张她与残疾留守儿童小松的合影,合影中的小松笑容灿烂,亲密无间地将手搭在她的肩上。
照片的背后,是刘琼丽作为“爱心妈妈”,持续5年对小松的结对帮扶。
如今,刘琼丽已经退休,这一爱心“接力棒”传到了该院妇委会副主任李霖手中。
在恩施州中心医院,像刘丽琼、李霖这样的“爱心妈妈”一共有32名,她们一对一结对帮扶宣恩县长槽村、利川市大屋基村等山村32名留守儿童。
7月8日,全国妇联、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等14个部门共同举办2023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启动仪式,李霖作为湖北省“爱心妈妈”代表,现场讲述了她们播撒母爱、守护成长的感人故事。
一只眼睛看到母爱光辉
小松今年17岁,出生于宣恩县椿木营乡长槽村。他出生不久,父亲在一次矿难中身亡,妈妈随后改嫁,仅3个月大的小松只能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
3岁时,小松摔伤,左眼失明,原本活泼开朗的他变得沉默寡言。
2017年,恩施州中心医院结对帮扶宣恩县长槽村,刘琼丽与小松成为爱心帮扶母子。
看到小松的第一眼,刘琼丽心疼不已:“他的眼部周围出现萎缩,影响了面部发育。我明白,他受伤的不仅仅是眼睛。”
在州中心医院支持帮助下,刘琼丽将小松接到恩施,免费为他做了左眼义眼底座植入手术,并联系武汉一家爱心企业,每三年为他免费更换一次瞳片,直至其成年。
“来恩施治疗期间,我给他买了一套新衣裳,还买了一把玩具枪,他开心极了。”刘琼丽回忆。
椿木营乡山高路远,每次去小松家开车往返路程近6个小时,刘琼丽一有时间就去看望小松,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2020年,小松头皮发痒溃烂,刘琼丽立即将他带回医院治疗,还把他接到家中休养。今年6月,刘琼丽再次陪着小松前往武汉,为他更换义眼瞳片,一路上,“母子俩”欢声笑语。
小松也懂得感恩,每次来恩施,都会给刘琼丽带一些家里种的新鲜蔬菜和腊肉,他亲切地称呼刘琼丽为“刘妈妈”,常常感慨“有妈妈真好”。
一束鲜花表达感恩之情
州中心医院妇产科副护士长张春花也是“爱心妈妈”中的一员。她7岁时父母双亡,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长大。
2003年,张春花从恩施州卫校毕业,进入州中心医院工作。“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回报社会。”张春花说。
2020年,张春花主动与宣恩县椿木营乡长槽村留守儿童小立结对。
小立的父母在重庆务工,留下小立跟着爷爷奶奶。起初,小立并不理解父母,内心十分失落,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第一次见面时,小立低着头不说话,我给他买了一个书包和一双旅游鞋,他很有礼貌,连连鞠躬说谢谢。”张春花说。
为让小立走出低谷,张春花经常给他打电话、发微信,向他解释父母的难处,还打电话给小立的父母,让他们在寒暑假多陪一陪小立,缓和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2021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是小立的生日,张春花拎着蛋糕突然出现在小立面前,给了他一个惊喜。望着踏雪而来的“花妈”,小立激动落泪。
今年“三八”妇女节,张春花收到一束鲜花,卡片上写着:“谢谢您!花妈!”这是小立送给张春花的一份惊喜与感动。
看着叛逆少年变得阳光开朗,张春花非常欣慰,表示将一如既往陪伴“儿子”健康成长。
全州“爱心妈妈”发展至近万人
随着恩施州“爱心妈妈”队伍的扩大,关爱内容不断拓展创新。
李霖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行业4年来,累计帮助30多名留守孩子走出心理阴霾。
去年5月,恩施市某高中学生小芳生病住院,由于缺少亲人照顾,内心压抑,产生自杀倾向。李霖得知这一情况后,和社区民警来到医院,帮助小芳走出困境。
“她头发乱糟糟的,情绪激动。”李霖一进病房,就帮小芳梳头发、洗脸,和她一起吃午餐。
小芳渐渐放下心理防备,主动和李霖聊天,李霖顺势对她进行疏导,小芳的情绪慢慢稳定。临别时,小芳抱着李霖久久不愿放开。
一个月后,小芳过生日,她主动邀请李霖来家里做客,李霖带来蛋糕和礼物,为小芳庆生。如今,小芳已经回归正常生活,学习成绩也有了提升。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许多孩子缺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缺乏亲情关爱和心理抚慰。”李霖说。
恩施州妇联主席刘俐萍介绍,截至目前,全州“爱心妈妈”已发展至近万人,她们以“一对一”“一对多”方式,共结对帮扶2.7万余名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