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黄惠茹
7月24日,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保护修复部,“文物医生”们沉浸在陶瓷修复中,或捧起碎成几十块的瓷瓶残片,反复比对、粘接;或全神贯注于瓷盘补绘,力争做到图案浑然一体;或戴着阻止粉尘、有害气体的面罩,仔细打磨瓷壶……
“文物修复是在时间长河里邂逅文物,与古人对话。不光要恢复器型完整,还要准确把握它的时代特点、工艺价值、历史信息等,才能长久保持文物价值。”中心副主任、陶瓷文物修复专家李奇,在对一件明代蓝釉罐的修复效果验收时,与修复师真诚交流。
古瓷修复以“和”为美 保留文物真实生命印记
“荆楚工匠”李奇,坚守陶瓷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与人才培养一线已27年,被称为“良匠之师”。
他接受采访时介绍, 中心保护修复部在传承原湖北省文物总店20年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经验基础上,经多年发展,总结出一整套完善的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实施流程,培养了一批独当一面的年轻人,张济夏、汪洋等多人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中心已成为湖北乃至全国文物保护的中坚力量,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沉船出水陶瓷修复、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址出土瓷器修复及三峡工程前期出土文物保护等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李奇带领团队曾修复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50件出水元青花,修复后7件被定级,其中3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修和集粹》,是中心一部专著的名字,取名为‘和’,是因其有平稳、和谐、平衡之意。”李奇说,就古瓷修复而言,“和”字能体现最小干预、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文物保护理念。
在对一件口沿缺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补绘时,李奇团队模拟其稚拙、古朴、自然的“画风”,线条配合器型起伏呈弧线,使整体和谐、不突兀。
对遗址、窑址出土及海底打捞出水瓷器的修复,李奇团队摒弃将补配部位与本体一起打磨的传统做法,让补配部分位置稍低于文物本体,颜色稍浅于本体,既不伤害文物本体,又能更好地保留文物信息,并且达到“远观一致,近观有别”的观赏效果。
“陶瓷修复要有依据,但并不意味着一刀切都回到它‘出生’的样子。”李奇说,陶瓷刚烧制出来携带的原始信息,之后在运输、使用、修复、改造、埋藏等过程中携带的痕迹信息,都是文物生命历程的真实印记。
在保护修复一件出水元青花花卉纹八棱执壶时,其口流处包裹珊瑚凝结物,面积大且厚重,但不影响文物本体的安全。李奇与馆方经慎重考虑,决定保留文物这一重要痕迹。最终呈现给公众的,是珊瑚凝结物如头纱般罩住瓶口,散发着历经沧桑的魅力,极具视觉冲击力,让观众禁不住遐想,其背后隐藏的历史传奇。
新兴技术与传统技艺完美融合 仅剩一截的觚容颜再现
在继承传统古陶瓷修复技艺的基础上,李奇团队大胆借鉴计算机、医学、化工、陶瓷工艺、装饰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丰富和创新。
李奇指着一件新修好的西晋盘口壶说,“过去业内有句老话叫‘有天有地才能修’,借助新技术手段,现在‘没天没地也能修’。”此壶口沿缺损,按传统观念认为没法修。他和团队充分利用古代陶瓷所具备的批量化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借助信息查询系统找到10多件同时代同款的出土瓷壶,进行大数据分析、图片处理,再把可能情况与文物仔细比对,最后锁定缺损处的造型,成功将其修复。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有一件馆藏明代万历五彩花觚。这件觚原本只剩颈部一段,传统补配难度大。李奇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李奇团队先把本体和可参考的同时代、同器形的完整器物逐一扫描,在3D建模软件上建模、对接,确定相关参数,打印出补配部分,然后粘接到本体上,最后修整、作色。另一件唐代骆驼陶俑,头部缺失,通过三维扫描同类型陶俑完整部件,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粘接到器物缺失部位,难题顺利解决。
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实施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因成功修复99件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陶瓷器,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全链条探索,荣获“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为让文物活起来,李奇团队在展示利用上也不断创新。中心修复一件明代蓝釉麒麟纹执壶时,采用亚克力材质补配口沿和把手,既保留并呈现了其特殊的修补历史痕迹,又恢复了其完整面貌,修复效果别具韵味。
出于保护文物需要,中心还准备联合相关大学研发虚拟修复平台,让无经验的修复人员借助平台熟悉修复技术路线,再在文物本体上操作。
李奇说,陶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不朽创造。传统技艺嫁接新兴技术,不仅解决传统技艺的瓶颈,更让残破陶瓷再次焕发光彩、传承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