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8日

“融”字贯穿

——三大都市圈一体化 在“新密度”上奔跑

连日来,游客纷纷前往宜昌市夷陵区三峡人家风景区观赏土家婚俗展演,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上半年,宜昌旅游接待人数较2022年同期翻倍,其中三峡人家接待游客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40%、451%,均超过2019年同期。 (视界网 张国荣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运涛

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全面激活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对实施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三大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放眼荆楚,从产业到交通,从经济到民生,三大都市圈紧密合作,正在整体协同、融合推进中,在“新密度”上奔跑,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

武汉都市圈:“创新之手”同“芯”追“光”

盛夏7月,走进黄石科创模具产业技术研究院,焊花四溅,弧光耀眼,智能机械臂操纵激光3D打印喷头,在坯料上“打印”出复杂构件。

这套价值千万余元的电弧增材制造设备,由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胡木林引入,可依据三维制图设计的图纸,通过电脑操控,将特钢与合金制作的丝材打印成所需要的部件。

“有了这台设备,黄石的企业可实现特钢装备关键部分的自主可控。”胡木林说,此前当地厂家如遇到进口设备关键零部件损坏,往往要从原产地购买,容易遭遇“卡脖子”。

2020年,围绕解决产品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问题,黄石市西塞山区政府出资、胡木林团队“出智”,黄石科创模具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助力本地特钢、模具钢企业突破精密制造瓶颈。

4年间,黄石科创模具产业技术研究院从无到有、有中生优,目前已获批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模具材料中试基地,为黄石100多家企业精准解决生产难题。

4年间,胡木林每周从光谷驱车百余公里,到黄石市上班打卡。他的身份,也由单纯的高校教授,叠加上了省派科技副区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在武汉都市圈,在创新之手的捏合下,城、人、产,地域、身份、距离的界限,已然逐渐淡化、模糊。

作为武汉都市圈“核心中的核心”,武汉新城横跨武汉、鄂州两市,打破传统行政区划,致力于建成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

6月鄂州(武汉)离岸创新中心揭牌后,黄冈、黄石等7座城市在武汉布局建设了“科创飞地”。武汉高校院所与8市新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1个,都市圈38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获批。

武汉以“一束光”起步,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追光、借光、融光,圈内各城你追我赶,竞相发展。

据统计,黄石开发区17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121家与武汉产业配套;去年,鄂州与武汉对接签约产业类项目61个,总投资447亿元,占全市签约项目数量的48.8%;今年3月,武汉东湖高新区与黄冈签署合作备忘录,围绕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三个产业,将“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打造为“光谷第九园”。

目前,武汉都市圈已探索出总部经济、共建园区、飞地经济、联合招商等合作模式,一个研发、头部、融资、主链在武汉,制造、链条、投资、配套在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襄阳都市圈:合力竞逐汽车新赛道

今年6月,占地1462亩的襄阳达安汽车试验场(四期)智能网联测试项目投入使用。这个项目是襄阳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智慧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也是国内首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试车功能最全的试车场。据统计,全国有70%的新车在这里试车。

汽车产业,襄阳都市圈工业发展的“龙头”。“襄十随”三市都是湖北打造“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上的节点性城市。“十三五”末,襄阳、十堰、随州三地的汽车工业产值占据全省六成以上。

当前,新能源汽车正在重构国内汽车产业版图,“襄十随”不约而同地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战略之一。

作为襄阳都市圈的“群主”,襄阳致力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已聚集比亚迪等30多家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形成覆盖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的全产业链。今年1至5月,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23%,占汽车产业的23%,较去年同期提升6个百分点。

十堰积极推进“商乘并举、油电并重”战略,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乘用车。上半年,十堰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5.43万辆,同比增长28.6%。汽车整车出口超36亿元,增幅达50%以上,约占全省汽车出口的40%。新能源汽车出口34亿元,同比增长62.7%,占全省新能源汽车出口的67%。

随州也在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制造与推广,传统专业车驶入“新赛道”。7月发布的《随州市专汽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提出,力争到2025年,随州专用汽车年产量超过25万辆,新能源专用汽车占比达到20%,专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利税突破10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突破5亿美元。

宜荆荆都市圈:协同共筑“黄金三角”

从宜昌东站到荆州火车站,乘动车30分钟就可到达;从荆州开车走二广高速,80分钟抵达荆门。

摊开湖北地图,宜昌、荆州、荆门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黄金三角”成为宜荆荆都市圈最具标志性的符号。

与武汉、襄阳都市圈的单极圈层结构不同,宜荆荆都市圈是沿廊道组团串珠式发展,对三地发展的协同性要求更加突出。

“黄金三角”该如何凝聚合力、挖掘潜力?自去年携手跨越万亿,绿色产业成为三地转型的共同亮色——

宜昌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15%、全省50%以上,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破而后立走向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宜昌坚持做绿产业,楚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高端智能制造(一期)、邦普循环废旧电池循环利用、邦普时代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破土动工,一条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产业链闭环加速形成,绿色化工加快向新能源新材料裂变跃升。

荆州曾是我国著名的轻工制造基地,很多老品牌耳熟能详。2020年以来,美的集团在荆州持续发力,总投资超百亿元新建电冰箱、洗衣机、楼宇科技三大产业园,带动荆州绿色家电产业向千亿级产业冲刺。上半年,荆州GDP增长6.8%,增速全省第一。

荆门新能源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向千亿迈进。亿纬锂能从2012年开始深耕荆门,累计完成投资300多亿元,建设11个厂区,产值突破150亿。以亿纬锂能为龙头,集聚了格林美、新宙邦、恩捷、科达利等一批知名企业,涉及一款锂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结构件等主要部件的头部企业基本“聚齐”,荆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串星成链”。

宜荆荆都市圈,共筑“黄金三角”正当时。

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

武汉都市圈

目标

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到2025年

武汉都市圈力争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万亿元

年均增长6.5%左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超过12万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达到78%

襄阳都市圈

目标

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

到2025年

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达到

65.5%

经济总量力争达到

8000亿元

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

非省会城市前列

宜荆荆都市圈

目标

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

预计到2027年

宜荆荆都市圈核心区常住人口达

940万人

经济总量达

1.4万亿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

--> 2023-08-08 ——三大都市圈一体化 在“新密度”上奔跑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37293.html 1 “融”字贯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