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编者按
荆楚文化璀璨夺目,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在湖北,有一群文化遗产守望者,或扎根田野发掘一线、潜心学术研究,“唤醒”尘封在竹简木牍里的古代文明;或数十载甘坐冷板凳,“妙手施治”,让文物、古籍焕发时代光彩;或活跃在博物馆展厅,用动听的讲解把荆楚故事讲给世界……
我们在“走读文化遗产”专栏推出“守望者”系列报道,带读者走近我省考古、文博、非遗领域的遗产守望者们,看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如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从田野发掘,到整理研究,再到展陈利用,荆州博物馆馆员蒋鲁敬与荆州地区多批出土简牍有着特殊缘分。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扎根田野、潜心学术十多年的蒋鲁敬,听他介绍邂逅出土简牍、窥见尘封千年的古代文明,是怎样一种生命际遇。
“屏住呼吸”提取、揭取竹简 只为“唤醒”沉睡千年的文字
7月25日,荆州博物馆陈列楼内观众络绎不绝,作为该馆七大基本陈列之一的“书于竹木——荆州出土简牍展”,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品读。作为策展人的蒋鲁敬客串起讲解员,讲解起楚简出土幕后故事、简牍里的古代社会百态等,吸引越来越多观众围拢来,津津有味地听了起来。
“荆州地区出土简牍以楚简、秦简、汉简为主。你们看,展厅天花板三盏吸顶灯,分别用楚文字、秦隶、汉隶书写着‘楚’‘秦’‘汉’,将展厅分为三个区域。” 蒋鲁敬说。荆州是楚国最繁盛时期的郢都所在地,分布着大量楚墓,已有20多座墓葬及1口古井出土了楚简,共计5000多枚。出土的秦、汉简牍近万枚,且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数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不少出土简牍具有重要价值。如,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算数书》,比被称为“科技老祖宗”的《九章算术》年代更早。胡家草场汉墓出土简牍多达4642枚,创下多个领域“之最”。
参加工作以来,蒋鲁敬参与发掘、整理了望山桥楚简、龙会河楚简、王家嘴楚简和胡家草场汉简等多批楚汉简牍。在清理望山桥一号楚墓南室时,一枚残简出露后,为确保不遗漏细小遗存,考古队当即对南室分块打包,整体提取十多包运至实验室。经仔细清理,发现了卜筮祭祷类竹简,进而确认墓主为楚宣王之孙,任楚高级职官“中厩尹”。这被认为是印证《左传》所载楚国职官的珍贵出土材料。
“简牍发掘、提取是个精细活”,蒋鲁敬边展示提取竹简会用到的薄塑料板、喷壶、木托板等工具,边介绍起龙会河楚简出土过程。他称,该墓葬是“清水墓”,在排水中,竹简一端渐渐浮现,他赶紧用浸湿的海绵将其覆盖,以免裸露在空气中氧化,并用喷壶持续喷水。随着椁室内的水位下降,整堆竹简清晰呈现。“刚出土的竹简软得像面条,为确保安全,在进行田野提取时,几乎是屏住呼吸操作”,蒋鲁敬说,先小心翼翼地用薄塑料板慢慢从竹简底部插入,再用木托板轻轻将其托起。竹简运回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实验室揭取时,蒋鲁敬密切关注竹简叠压关系,自上而下逐枚揭取,每揭取一枚就给一个编号,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始信息。最终,通过揭取、清理、保护,324枚竹简上的文字逐渐显露。
为让公众共享最新考古成果,2022年,在荆州博物馆展览陈列更新升级中,蒋鲁敬独立承担了“书于竹木——荆州出土简牍展”展陈大纲的撰写,他选取新出土简牍、吸收新研究成果,力争让展览科学严谨与科普活泼兼备,以“唤醒”沉睡千年的简牍,助力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十多年持续探寻 躲过“秦火”的先秦典籍露真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荆州近年出土了大量先秦典籍类简牍,一批躲过秦始皇焚书的先秦文献逐渐露出真容。”蒋鲁敬指着竹简红外扫描照片说,类似于《论语》的楚简《孔子曰》,是一种孔子与弟子等人的对话实录,表明战国时期孔子言论在楚国广为流传。楚简《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记载了夫差与勾践争霸的事迹,与清华简及传世古籍可比对阅读。这些楚简的出土,为认识古书形成、流传过程提供了新资料。
蒋鲁敬介绍,荆楚出土的夏家台楚简《诗经》、王家嘴楚简《诗经》,及安徽大学购藏的楚简《诗经》,内容均与《毛诗》“国风”有关。“目前所见的先秦《诗经》文本均出自楚简之上,一方面是由于楚地出土的先秦简牍相对较多、保存较为完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繁荣。”
王家嘴楚简中还有一类内容前所未见,每支简分左右两列书写,简文内容有数字、天干及“宫”“角”等律名,初步判断与“工尺谱”有关,可能是乐谱类文献。蒋鲁敬说,“作为传统六艺之一的‘乐’,很早已失传。王家嘴楚简这类文献的发现,填补了相关空白。”
出土楚简作为文字类遗产,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特殊意义。蒋鲁敬称,从汉字发展演变角度看,战国楚简文字上承殷商甲骨文、金文,下接秦汉篆隶文字,对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古文字释读等具有重要价值。从文献角度来看,目前发现的竹简文字资料,基本可涵盖《汉书·艺文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分类。竹简文字记录的丰富信息,在“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方面意义重大。
(本栏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