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3日

再现一群人的难忘岁月

——《我心依然》系列丛书背后的故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开始上学读书;大学毕业时,大部分人到军垦农场、工厂、农村劳动锻炼,个人命运由此发生重大转折。这群人,就是“老五届大学生”。

所谓“老五届”,是指我国1961年至1965年进校,1966年至1970年毕业的大学生。据有关统计,这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72万多人。然而,几十年来,文学影视作品、相关研究中却鲜见他们的身影,留下了一段历史空白。

2018年至2023年,黄冈市退休干部章华荣担任主编,由华夏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纪实文学丛书《我心依然》6部,收录200多位老五届学子撰写的300多篇文章,共计200多万字,用真实的镜头回放往事,钩沉史迹,抒发家国情怀,在海内外广为流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前不久,该书被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收藏,用于专家学者研究与学术展览。

7月上旬,章华荣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讲述了《我心依然》背后的故事。

一个不可遗忘的特殊群体

老五届大学生这个群体为何特殊?章华荣认为,其特殊在于三点——

其一,身份特殊。他们大多是工农子弟,解放前出生,受过旧社会的苦,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上学读书,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按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要求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是从百名同龄人中才能录取一名的大学生;

其二,经历特殊。大学毕业了,他们绝大部分人进了军垦农场,雪穿窗、雨浸床、屋漏无干处的草棚住过,以人代牛如牛负重的苦活、累活干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经历过;

其三,贡献特殊。重新分配工作后,他们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到厂矿,为基层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作出开创性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人才断代,知识断层,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又挺身而出,逐步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挑起复兴祖国大业的历史重任。

年近八旬的章华荣,就是老五届大学生。他的人生经历,就是对这个群体的生动诠释。

1968年12月底,章华荣从复旦大学分配到洪湖8233部队军训四连锻炼。1970年5月,重新分配到黄冈教书。1988年,为了扩大湖北黄梅戏的影响,时任黄冈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的他,受命筹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并通过多方努力,从安徽引进了杨俊、张辉等一批黄梅戏尖子人才。

在“黄梅戏回娘家”前15年里,身为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的章华荣,带领团队创演了黄梅戏《双下山》《未了情》等一批精品剧目,获得全国文华新剧目奖、中国黄梅戏艺术节金奖,为湖北黄梅戏的振兴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是他把湖北黄梅戏推向了高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这样评价章华荣。

打开记忆闸门,往事历历在目

回首那段岁月,作为亲历者,经历了诸多苦难,也见证了太多发人深思、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故事。能否记录下这段历史,给后人以警示和启迪?

2016年,一次老友聚会上,同为老五届大学生的黄冈退休干部张胜利,目不转睛地瞅着“垦友”章华荣。

章华荣说,几十年来,逃离洪水、沉湖开渠等场景,还有磨难中的奋斗精神,一直在心头缠绕,曾多次动过要写下来的念头,但又迟迟不敢动笔。

原因有二,一是这件事发生在特殊时期,有些问题分寸不好把握;二是时隔四五十年,许多事记不起来了。

“记不起来,大家一起帮你回忆。”老友们鼓励道。张胜利把自己的日记本、照片和相关资料送来,讲述当年所经历的故事;在军垦农场患过血吸虫病的陈明星,整理自己当年的住院日记,那种切肤之痛跃然纸上;还有其他“垦友”撰文赋诗,回忆那段难忘的经历。“垦友”们的这些文字,陆续汇集到章华荣案头,更加清晰地映照出五十年前军垦学生的奋斗场景和精神风采。

华中师范大学1966届毕业生、时任8233部队军训二连副排长宛希武撰文回忆:我们的驻地在东荆河堤边,两个班住一栋两大间芦苇屋,用竹子扎骨架,以稻草盖屋顶,四面是芦席扎好的墙,屋顶的天花板也是用芦席铺就,里面用泥巴堆两条土墩,搭上铺板就是床铺。大家戏称之为“芦浮宫”,还在门口贴上了“身居茅屋,心怀天下”的对联。

华东纺织工学院1968届毕业生、“垦友”胡荃蓉补充说,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在湖中围湖造田,将一个湖汊子先围起来,在中间开出一条水渠,把渍水排出去。沉湖的冬天,寒风刺骨,大家在一片“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口号声中,一个个脱掉棉裤跳下了水,赤着脚丫踏破冰层,没有人喊冷,没有人说冻!

记忆的闸门被打开,章华荣却没有急于编写。他说,要想把这段历史全景式记录下来,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军训连队、军垦农场,应涉及更多军垦农场、军训连队,收集更多感人的故事,这样,就能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出老五届大学生军垦生活的全貌。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8227部队军训营的薛晴、徐敬河也把他们写的《军垦杂忆》《军垦漫忆》等文章传给了章华荣,开拓了他的视野。

“这类作品实不多见,我们尽全力支持你。”章华荣的复旦校友、中文系的林淑蓉,也非常高兴地传话给他。之后,她将自己和中文系同班同学汤漳平、谢树敏、宋在复、沈幼生写的有关军垦锻炼方面的书稿传来,经章华荣编辑,成为《我心依然》中的一些段落和细节,为全书增添了广度厚度。

写给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

2018年6月,长篇纪实文学《我心依然》问世后,立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当年亲历者一一老五届大学生的热烈共鸣。

一时间,许多评议和回忆文章迅速汇聚到章华荣的案头。他不辞辛劳,逐一整理,历经数月,将“垦友”们的回忆录编辑成册,题名为《我心依然》(二),于2019年5月出版发行,并在广东中山巿举行了首发式和座谈会。

之后,章华荣又花了4年时间,在“垦友”协助下,主编出版《我心依然》(三)、(四)、(五)、(六)。前后不过五年多,6部反映老五届大学生军垦生活的长篇著作接蹱出版,好评如潮,一版再版。

章华荣说,当年老五届72万大学毕业生中,60多万人没有直接分配,而是到遍布全国的军垦农场去开荒种田、接受“再教育”。这段历史有如浪花消失在大江东去的烟波中。岁月悠悠、世事繁杂早已淡化了人们的记忆。五十年后,《我心依然》史海钩沉、回放往事,大家窖藏的感慨和豪情瞬间迸发了出来,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自然是奔腾激越。

杭州大学中文系1969届毕业生、曾在空五军军垦农场锻炼的徐彩鹃说,这套书采用分章节、立标题的方法,把如此厚重、纷繁的历史素材,化作有人物有情节的小故事,让人读来如同身临其境。

北京农业大学1970届毕业生、分配到青海尖扎县农技站工作十年的冯敏刚说,有的文章落笔于历史大背景下的某个侧面,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时代的前进,让人们听到历史流变中激荡的涛声,很是令人鼓舞;有的文章则聚焦于自己的人生阅历,讲述了在艰厄困顿中挚守信念、励志前行的故事,反映了老五届不忘初心,报国为民的精神风貌。

复旦大学中文系1968届毕业生、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汤漳平说,虽然作者写明是纪实文学作品,但《我心依然》也可以说是一部史书,是一部从特殊的角度,描绘出一个特定人群,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如何坦然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史学佳作。

--> 2023-08-03 ——《我心依然》系列丛书背后的故事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36763.html 1 再现一群人的难忘岁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