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31日

让“会说话”的古树讲好中国故事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阅读提要

那些生长于中华大地上的古树名木,同样是我们珍贵的历史文脉。让古树名木延伸自己的生命力,不仅仅要保护起来,更要挖掘其附载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和经济价值。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被称为“活着的文物”“绿色活化石”的古树名木,散生于村寨、庙宇、深山等地,镌刻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它们是记录历史的一本本书,也是承载乡愁的一叶叶舟,向世人叙说着历史烟云、世事变迁,也诉说着自己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故事。

古树名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安徽黄山的迎客松,展现出欲揽五湖四海、迎送八方宾朋的姿态,成为黄山甚至中国的标志性景观之一;陕西轩辕庙内的“轩辕柏”,与当地的人文遗迹相辉映,诠释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十堰武当山上的古银杏,环绕着道观、寺庙等古建筑,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妙态千姿的古树名木历经岁月洗礼,如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是一个面向很广的大课题,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重要物种资源,讲好古树名木的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保护古树名木,要重“形”更要塑“魂”。通过各种形式方法加强对古树本体的保护,尽最大可能扩展其生长空间,许多地方已经采取行动。但需要看到,有的地方简单认为保护古树名木,就是将其“圈起来”“挂个牌”;有的一旦面临开发建设,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挖掘往往处于次要地位;有的对千年古树知之甚少,不清楚投入精力研究古树的价值所在,这些都制约着探寻古树名木所承载的“时代密码”的进程。再古老的树木,终将经历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讲好古树故事,呈现一个“树根上的中国”,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让古树名木延伸自己的生命力,不仅仅要保护起来,更要挖掘其附载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和经济价值。让“活着的文物”开口说话,就要讲清楚其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在研究中探秘当地的过往遭遇以及人类活动史;讲清楚古树年轮中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变化的信息,让其成为研究当地古气候、植物分布和生态变化的实证资料,以及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和智慧;讲清楚各种古树的观赏价值,剖析其他树种所不具备的特有景观和特质,让更多人从中获取美的享受。

在翠云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那些生长于中华大地上的古树名木,同样是我们珍贵的历史文脉。那如盖树冠下的枝叶颤动,那绵长根系的蜿蜒生长,是可以发出声音的,需要我们用心感知、用心倾听。

--> 2023-07-31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36170.html 1 让“会说话”的古树讲好中国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