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8日

双向奔赴 “创新之手”牵起科创大走廊

光谷科创大走廊主轴高新大道。(通讯员 张希祉 摄)

湖北黄石科创模具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操作3D激光增材设备打印零部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摄)

2月17日,武汉东湖高新区人福普克药业(武汉)有限公司的洁净生产车间,员工将晶莹剔透的迷你布洛芬软胶囊铺满托盘准备进行干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张璨龙 陈鹏 摄)

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技术人员在远大生科研发室忙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马文俊

七大湖北实验室、九大创新中心、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打开地图,一条从武汉光谷高新大道出发,向东连接鄂州、黄冈、黄石等地的光谷科创大走廊,绵延百余公里。

2021年2月,光谷科创大走廊启动建设。两年多来,这条大走廊上,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加快整合,创新的脚步双向奔赴。

目前,武汉已安排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632人次到鄂黄黄等地开展技术支持,鄂黄黄等地纷纷在汉设立离岸科创园,跨区域创业孵化如火如荼。

“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都市圈,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都市圈,头部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链主在武汉、链条在都市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总部在武汉、研发在鄂州、生产在黄冈

人福医药“圈内”织就创新网

7月7日,黄冈人福医药项目现场,货车穿梭,塔吊林立。8号车间里,反应釜、离心机、储罐等设备进场完毕,20多位技术人员穿行其间,为车间月底试投产做最后的调试。

“黄冈项目去年已实现封顶,今年年底8个车间全部上线后,可全面承接葛店人福的产能。”黄冈人福医药负责人陈海林说,不久,人福医药将沿武鄂高速,形成总部和销售在武汉、研发在鄂州、生产在黄冈的“产研销走廊”。

2017年,陈海林从法国马赛大学博士毕业,受邀进入葛店人福组建研发团队,为公司开辟生物合成药的新赛道。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生物合成药反应效率高、污染小,更符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然而历经20余年持续生产,葛店人福产能见顶,原生产线也无力承担新产品的落地,工艺设备亟待更新。

“团队建立初期,因葛店缺少一种新型反应设备,新药中试环节只能前往外地兄弟公司完成。”陈海林说,两地往返三四个小时,奔波大半年后,团队成员都切身体会到研发、生产链条建在本地的重要性。

接手黄冈项目后,陈海林带领工艺、自动控制领域的资深团队“住”在工地上,严控施工质量,加速“国内领先、国际前沿”的高标准生产车间在武汉都市圈内及早投用。

“在公司规划中,黄冈人福未来60%的产能将用于新药生产,并承接研发中的部分中试、放大生产任务。”他介绍,除了甾体激素、抗病毒类产品、中枢神经制剂三大“拳头产品”,黄冈项目还为当前极具发展潜力的CDMO(合同定制研发生产)项目预留了生产车间。

黄冈人福建设火热的同时,葛店人福也不断“招兵买马”,积极酝酿向研发中心转型。仅在去年,其实验室添置价值500多万元的高端分析设备,研发团队扩容20%,总人数目前超百人。

“都市圈内交通便利,不少工作可以面对面高效率对接,还能共享许多圈内的利好政策。”他说,即便安家在光谷中心城,与项目现场车程也不过1小时,“有事随时可回家,去年武黄高速免费后,还节省了不少通行费。”

随着项目进入投产冲刺期,越来越多来自葛店人福的老同事出现在陈海林的身旁。而在不远的将来,葛店人福80%的生产人员都会来到黄冈。“满产后,黄冈人福可实现年营收30亿元,是目前葛店人福的3倍。”他说。

研究课题紧密对接企业需求

高校教授把论文写在都市圈产业一线

对胡木林而言,每周从光谷驱车百余公里,来到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的湖北黄石科创模具产业技术研究院打卡,已成为他的工作日常。

在华中科技大学,他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在西塞山区,他是省派科技副区长;在研究院,他是常务副院长。

被誉为“十里钢城”的西塞山区,特钢工业底蕴深厚。以大冶特钢为龙头,这里集聚有100多家特钢生产和加工企业。近年,在遭受市场新需求冲击后,传统“野蛮生长”的产业生态正渐渐失去竞争力。

2020年,围绕解决产品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问题,西塞山区政府出资、胡木林团队“出智”,黄石科创模具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助力本地特钢、模具钢企业突破精密制造瓶颈。

7月10日,步入研究院,焊花四溅,弧光耀眼,智能机械臂操纵激光3D打印喷头,在坯料上“打印”出复杂构件。

这套价值千万余元的电弧增材制造设备,由胡木林从华中科技大学引入,可依据三维制图设计的图纸,通过电脑操控,将特钢与合金制作的丝材打印成所需要的部件。

“有了这台设备,黄石的企业可实现特钢装备关键部分的自主可控。”胡木林说,此前当地厂家如遇到进口设备关键零部件损坏,往往要从原产地购买,容易遭遇“卡脖子”。“一比一‘打印’的零部件,还比传统铸造件更耐高温、腐蚀。”

硬件上的代际优势,让研究院快速吸引了黄石特钢产业圈的目光。

研究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先后引进华中科技大学李建军教授团队、武汉科技大学吴开明教授团队等多支武汉创新团队,超50名核心专家人才陆续入驻,与生产一线紧密对接,为激光熔覆、PVD涂层等原本“束之高阁”的前沿技术找到应用场景。

“在研究院支持下,公司在镁合金压铸新材料研发和制作工艺上持续取得突破,目前产品寿命、生产成本均大幅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圆鼎公司董事长周家汉说。

“我们和研究院签订了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继续延伸产品长板!”宏旺轧辊负责人李虹说,依托研究院强大的科研力量,公司正打磨金属陶瓷轧辊技术,向高端模具钢市场不断进军。

胡木林说,4年间,研究院从无到有、有中生优,目前已获批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模具材料中试基地,为黄石100多家企业精准解决生产难题。

黄石入职 武汉上班

远大生科设科创飞地“借梯登高”

想抓住周边城市企业发展的良机,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却又不想放弃武汉便利的都市生活。曾几何时,这是不少在汉人才共同面对的难题。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创飞地在武汉落户,这个难题正在得到破解。

湖北远大生命科学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远大生科”)研发人员姚其凤对两年前的入职过程记忆犹新。当时她刚从湖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参加远大生科的招聘。她很看好这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前景,薪资待遇也很有竞争力,但公司总部设在黄石市阳新县富池镇,距武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这让她犹豫不决。

当招聘人员告诉她,企业是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首批入驻企业,位于科创园的研发基地已投运时,她立马签订了合同。“既能就近留在武汉工作,还可以享受都市圈内优质企业的发展红利,和我同批入职的研发人员还有不少。”

“之前,研发团队组建了好几年,没能留住高学历人才。”公司研发主管江汝泳说,企业近年在产品迭代上遭遇瓶颈,迫切需要引入有竞争力的研发团队。2021年5月入驻武汉后,凭借离岸科创园的区位、政策优势,该公司研发团队迅速提档升级,由最初的不足5人,不到半年,就拉出了一支由中科院博士带队的20多人的“豪华战队”。

“听公司的前辈说,以前公司需要专程到武汉来找专业机构送检新品。有一次,因为新产品需要在零下80℃的低温中运输,但由于当天气温过高、路程过长,产品到汉时已失去活性。”姚其凤说,公司研发中心从阳新迁到光谷后,直接对接光谷生物城的检测中心,实现本地生产、本地检测。“如今实验室内各类检测设备已配齐,产品基本已不用外送检测,以往的尴尬不会再出现了。”

检测中心变得近在咫尺的同时,远大生科与在汉高校的联系也愈发紧密,目前该公司已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推进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

“围绕抗衰老、膳食补充剂类等市场需求,通过与高校团队的共同攻关,我们这两年在生物发酵类产品上蹚出了一条新路。”姚其凤说,眼看自己参与研究的项目从纸上的设计变成成熟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成就感满满。

--> 2023-07-28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35812.html 1 双向奔赴 “创新之手”牵起科创大走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