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今年以来,孝感市紧紧围绕“用什么方式找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什么样的平台机制推动解决问题”精准发力,“下深水”找问题,“小切口”办实事,“聚合力”建机制,在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梳理第一批“三张清单”共性问题的基础上,选定城区菜市场改造提升、城区小微型消防站建设、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幸福食堂推广、寄递物流村村通、湾组路灯湾湾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湾“断头路”打通等民生实事,不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臻善于“最后一米”。
7月22日,全省深化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推进会在孝感召开,孝感的一些探索和做法受到肯定。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行走澴川大地,采撷了其中几帧温暖的民生图景。
更宜人——
“臭水沟”变水乡田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陶忠辉 通讯员 高玉峰 李宇铮 张梦蝶
莹莹的蓝天下,鲁家岗河迤逦延伸,碧水湍流绕村而过。不远处,经过净化的生活用水注入当家塘,灌溉周边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
7月22日,走进曹砦村曹家湾,路边鸡冠花、牵牛花盛开,迎面看到的连心桥、休闲凉亭、村史文化墙、景观工程等微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曹砦村,位于孝昌县陡山乡南部,小池塘、小沟、小渠、小溪(河)等小微水体占据着村庄半壁江山。村民相传,元末,先人为躲避战乱东迁至此,见四方流水潺潺、风景秀丽,便在此定居。
曹砦,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这些小微水体服务着一代又一代曹砦人,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
上世纪90年代,因村里牲畜及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小池塘、小沟、小渠一度成了“臭水沟”。
去年以来,在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中,村乡贤人士和党员群众纷纷响应村党组织和驻村工作队的号召,一场干群齐心缔造“水乡田园·秀美曹砦”的小微水体升级治理行动迅速开展起来。
本村乡贤能人——湖北省祥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俊涛个人捐资300余万元修建“同心桥”、捐赠园林苗木、改造公厕、修建河堤露宿营等。70岁的村民曹金舟主动拆除老房子且不要补偿,带动20多户村民拆除76间土坯房、38个土厕所。
从村民房前屋后的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治理着手,农户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沉淀处理,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安装污水提升泵增强水体活性;在河道边栽种绿植、建设生态走廊修复生态环境等,加强小微水体治理。
内河与外河开凿了1.5公里生态渠,恢复塘渠等小微水体自然连通,形成水流畅通、互连互通的水网体系,水“活”起来了,美景也回来了。
“种上菜、养上鱼,城里人每到周末就来这游玩、租地种菜,等农耕文化园弄好,经济效益肯定得翻倍。”正给蔬菜浇水的村民曹建国笑着说。
【画外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农村生活环境治理,需要从生活污水收集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厕所改造、垃圾收运和处置等多个方面着手。孝感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共有55处。2021年已完成整治5处,其它正在加紧整治,力争今年9月底前完成70%以上。
更便捷——
快递进村农货俏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李世清 左仁堂 李宇铮
7月21日,大悟县新城镇毛集村毛集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村支书李忠新正组织10多位村民给莲子脱壳、取芯。
“寄递物流进村,农产品销售不愁。”李忠新今年决定换个卖法,“去年带壳卖,干莲子10元一斤;今年将莲子去壳、取芯,干莲子一斤可以卖40多元,莲子芯能卖400元。”
要是在两个月前,李忠新可没有这样的底气。
今年开年,产业园20多亩地收获蜜薯6万多斤,通过832平台和线下推销,很快订购一空。李忠新满心欢喜地去镇上找快递发货,可7家快递网点均不接单。无奈之下,他只好租车送货,“费时不说,还花了1万多元!”
解决物流配送难迫在眉睫。按照孝感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大悟将寄递物流进村全覆盖纳入今年的民生实事清单,在265个行政村全部建成综合服务站点。今年5月底,在毛集现代农业产业园增设了一家寄递物流服务站。
走进位于产业园办公楼一楼的服务站,眼前,电脑、扫描仪、台秤、货架、直播架等设施一应俱全,镇上还买来一辆三轮寄递物流服务车。
6月以来,产业园的西瓜、香瓜上市,通过832平台卖到了孝感城区、武汉等地,邮政速递物流配送车随叫随到,快速直达,运费还比租车便宜一半。18万斤西瓜、1万斤香瓜销售一空,卖了3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支付村民工资和超产奖10多万元。
除了解决农产品销售配送难,寄递物流服务点还为村民提供上门服务。
毛集村3组71岁的李华东,长期在产业园打工。每天下班前,他都要到寄递物流服务站“打卡”,看有没有顺手捎带的快递件。
“产业园有20多位员工,来自各湾组,都是义务‘快递小哥’。”寄递物流服务站工作人员张红玲说,遇到大件、重件,就安排专人专车上门,村民基本可以“取件寄件不出门”。
【画外音】
“小快递,大民生”。为解决农村群众“取件难、寄件难”问题,孝感按照“邮快合作、直配到村、一点多能”建设运营模式,已完成2个县级共配中心扩容改造,初步建成“一点多能”村级综合服务站点1169个。今年“十一”前,将全面完成7个县级公共配送中心和1639个村级综合服务网点建设,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寄递物流高质量全覆盖。
更智慧——
菜篮子拎出幸福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陈峥嵘 宓天鹏 张梦蝶
翠绿的青菜、白嫩的茄子、新鲜的瘦肉……7月20日一大早,家住孝南区园林一路的肖爱兰来到离家200米的园林路菜市场,挑选了当天的食材。“这里的蔬菜都做了农残检测,智慧电子屏上一目了然,买得放心。”她说。
园林路菜市场始建于2001年5月,原是典型的老城区旧市场。随着市场里商户越来越多,陈旧的排水系统、不完备的配套设施难以满足需要,居民买菜的体验感越来越差。
水产区商户贺剑启感受颇深,他经营的水产摊位主要给餐饮单位送货,每天要处理大量鲜活鱼虾,摊位前的下水沟较窄,一顿忙活下来,夹杂着鱼鳞内脏的污水遍地横流,不及时清理就臭味弥漫。
去年,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在孝感城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园林路市场提档升级被列入办事清单。当年8月,新合作邻里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接手该市场,负责改造及后期运营管理。改造期间,市场内原有商户大多被安置在市场外的巷道里过渡,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所需,有些商户则被分流到附近的两个菜市场。
去年12月,该市场智慧化升级改造完毕,正式投入使用,30余名老商户有了干净整洁的“新家”。
改造后的园林路菜市场,统一吊楣、灯饰、台面,整体环境变干净了;生熟食、干鲜调料分区更合理,市民要买什么一目了然;摊位上方还设有电子屏,显示摊主姓名、证照信息、经营品类、顾客评价等信息。贺剑启的水产门面前,排水沟比原先加宽了三分之一,每天处理生鲜后,他自己清理一遍,市场保洁人员每周还会对下水道进行彻底清洗,除淤除污,再也没有臭味了。
市场除了满足原来商户的需求,还有一些富余摊位。为了配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经与街道和社区协商,该市场将吸纳附近“马路市场”上的摊贩进场,同时拿出部分摊位免费给自产自销的农民进场卖菜,方便菜贩,也为市场吸引客流,一举两得。
【画外音】
小小菜市场,一头连着大小商户的“饭碗”,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针对城区菜市场设施陈旧、场地狭窄、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孝感出台《孝感主城区示范型(超市型)、创建达标型菜市场建设标准指引》,明确菜市场建设改造规划选址、购物环境、基础设施等12类标准,细化二、三级指标197项,一体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在明年上半年前,新建或改造提升达到示范型(超市型)标准菜市场19个,提升规范创建达标型菜市场10个。
更畅通——
一条路带活两个边界村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程作云 万阳 李宇铮
在安陆市与广水市交界处,一条约3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在田间地头铺开,一头连接着安陆市赵棚镇团山村,一头连接着广水市太平镇猫子湖村。
“盼了很久,这条路终于修通了!”39岁秦调霖是猫子湖村人,自2007年嫁到团山村,就一直盼着两个村之间修条水泥路。如今愿望成真,她没事就带着孩子回娘家玩。
团山村位于安陆市赵棚镇东北部,与孝昌县、广水市相邻,低山丘陵岗地居多,交通闭塞。随着太平高速、赵钱旅游公路等道路通车,相邻的团山村百姓出行条件大大改善,猫子湖村却只能遥遥相望。
早些年,两村乡亲们自发铺了一条“毛坯路”,但一直没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基本过不了车子。团山村党支部书记叶华林说,两村之间走亲访友、交通运输都要从镇上绕路,多走十几公里。
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启动后,孝感市委、市政府把“打通农村断头路”列为民生实事之一,系统全面开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
去年8月,赵棚镇争取资金、统筹资源、倒排工期,半个月内完工团山村境内1.1公里道路,广水市太平镇也积极作为,在猫子湖村境内建设2公里左右道路。
9月中旬,两条路连成一条路,两个村变成“一家人”。
猫子湖村村民侯修健和老伴侯修芬都在团山村顺农蓝莓基地打工,每天骑摩托车一起上下班,月增收4000多元。据了解,顺农蓝莓基地高峰期用工量达每日200多人,除本地村民,有近三分之一来自广水。
“路修通后,赵棚与广水的联系更紧密,为农旅融合发展带来新市场、新机遇。”赵棚镇相关负责人侯继国介绍,全镇依托伍欣甸园蓝莓基地、顺农蓝莓基地、抗日烈士陵园等资源,形成集种植、采摘、加工、研学、康养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链,上半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画外音】
针对“断头路”引发群众“出行难”问题,孝感实施“农村断头路拉通”计划,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畅通城市“毛细血管”,让民生福祉更有温度。今年,农村断头路拉通总任务71公里,共涉及7个县市区42个乡镇71个村,目前已完成65公里。
更暖心——
幸福食堂
让老人食有所依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程爱华 张梦蝶 李宇铮
7月20日傍晚,云梦县城关镇云台社区棉纺织厂小区幸福食堂饭菜飘香,不少老人端着饭盒排队打饭。
76岁的徐友芝点了粉蒸鱼、瘦肉萝卜丝、韭菜鸡蛋和竹叶菜梗,还盛了一碗免费的豆腐汤。“两荤两素才5块3毛多,方便又实惠,味道也很好。”老人赞不绝口。
徐友芝的儿女常年在外地工作,她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每日三餐都是随便对付几口,瘦了近十斤,在幸福食堂吃饭将近一年,她又恢复了正常体重。
在棉纺厂小区,像徐友芝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小区共有826户,现居住1274人,60岁以上488人,其中70岁以上261人、80岁以上56人,特殊困难家庭27人。不少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吃饭成了问题,他们盼望有个社区食堂。
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云台社区把建设幸福食堂提上议程。去年9月,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云台社区多方筹资25万元,将棉纺厂小区活动室改造一新,开办幸福食堂,为小区内60岁以上老人及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就餐、送餐服务。
社区细化“1+2+N”的运营模式,即1名社区干部负主责,2名固定厨师,县工商联会员单位签订长期平价供货合同,下沉党员及社工志愿者轮流清洁、送餐,小区食堂运营协会监督菜品、价格和食品安全,多方合力共助食堂运转。
开业以来,食堂根据小区老人生活、饮食习惯及时作出调整,取消早点供应避免浪费,改精米为糙米,帮助老人降低血糖。云台社区党委副书记左小勇称,食堂每月固定成本近万元,经营收入7000余元,除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食堂还积极向外拓展业务,为一些暑期托管班提供订单服务,收支基本持平,坚持公益属性,保障长效运营。
云台社区还将拓展服务功能,探索打造集“幸福食堂、儿童课堂、日间照料”于一体的“幸福云家”,解决“一老一小”吃饭难、托管难、照料难。
【画外音】
为破解城乡空巢、独居、留守及困难老人“吃饭难”问题,孝感积极鼓励市场主体、公益组织参与幸福食堂建设运营,探索中央厨房集体配送、餐饮企业+助餐、养老机构+助餐、单位食堂+助餐等多元化供给、多业态发展助餐模式。今年全市计划建成幸福食堂222个,目前已建成109个,在建55个,拟建设58个。
记者手记
让“最后一米”更通畅
□ 陶忠辉
一寸不通,万丈无用。
长途跋涉中,“最后一公里”往往最要劲;做好一件事,最后环节常常最关键。过去人们常讲,服务群众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如今,“最后一公里”变成“最后一米”,这不仅是空间上的进一步拉近,更是感情上的进一步贴近;不仅是服务形式、服务手段的“迭代升级”,更是为民理念的切实深化。
孝感的实践证明,“最后一米”越通畅,政府行政效能就越高,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办事成本就越低,获得感就越强。
搞好政务服务,成就成在“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米”,难也难在“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米”。这是因为,任何一项工作只有在末端落实,才能最终形成完整闭环,产生看得见的变化,收获摸得着的成果。
“最后一米”说远不远,就在群众的家门口;说近也不近,它考验着政务服务部门、党员干部的作风和能力、智慧与水平。
打通“最后一米”,是对工作自信的体现,更是对群众负责的体现。期待各地都能在为民服务上下更多的功夫,把好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让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更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