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鲁
《虎跳河边》并不是李鲁平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儿童小说。很多年前他就在上海出版的《巨人》等刊物上发表过儿童文学作品。因此可以说,他早就是湖北儿童文学创作阵容里重要的一员。
《虎跳河边》的童年叙事里,一定有鲁平自己童年生活经验的沉淀与积累。所以给他写得生动鲜活,很接地气。去年我们曾结伴在长江边的天鹅洲采风,对我来说是去体验一种陌生的长江人家的生活。对鲁平来说就是重温童年的乡土,重温童年的生活与记忆。那几天听他讲到长江江道的变迁、一些早已经更改的地名,以及各种自然风物和江边人家的生活风情,他可以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我听来真是“大涨知识”。他讲到的不少细节,我后来都写在了一篇记述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生活的纪实散文里,也算是我们结伴采风的一个纪念。
读了《虎跳河边》这部小说,我觉得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显示了他的创作特色。
首先,他用现实主义笔法,展示了生活在长江边一个名叫晒网洲的沙洲人家真实的生活风貌,以及他们的母亲河虎跳河的地域风情。这是作家自己心中的乡土眷恋与美丽乡愁,也是生活和成长在虎跳河边的当代少年们真实的家乡。鲁平十分熟稔这里的生活,就像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一个说法,他对这片水土,“熟悉如眼泪,如静脉,如童年的腮腺炎”。沈从文对自己的家乡湘西和沅江,也有类似的说法:“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在这部小说里,鲁平不仅书写了以主人公少年天虎为代表的、在虎跳河边生长的当代少年们的生活日常,也书写了一辈子在江上摆渡的老艄公的生活、运鱼草的船工的生活、在江边和水荡子周围的放鸭人的生活,还有防汛抢险时解放军来支援抗洪的情景,还有长江里的小江猪等的生活。当下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都很讲究地域文化特色,以避免题材上的雷同化。那么,鲁平笔下的晒网洲和虎跳河,就是他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次,儿童小说的重要价值之一是要塑造和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为我们刻画了长江沙洲所养育出来的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少年天虎,不用说,这是作家着力刻画的一个江边少年的形象。天虎从小寄人篱下,养成了刚强自尊、敏感早熟、自立自强和敢于反抗的性格。在叔叔家受尽了小妈的歧视、刁难甚至打骂,满腔的委屈无法发泄,最后一赌气,从叔叔家跑了出来,住进了江边一个废弃的哨棚里,靠捡废品为生,开始了一个少年的独立、自立和自由的生活。这个少年的形象,让我想到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童年》里的小阿廖沙的成长状态:一个人是在不断反抗周围的环境中成长和变得坚强起来的。对天虎离开叔叔家之后的成长心理的刻画,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天,天虎无意中撞见了叔叔,这时,“天虎抬头就看见了叔叔,天虎没有跟叔叔说话,他也不怕叔叔了,他心目中已经没有了叔叔。”这样的心理描写十分准确。
此外,小说还塑造了一位心地善良真诚、年轻的小谢老师的形象。她对待儿童教育有自己的主见、理想与追求。小说里写到小谢老师对天虎的关爱,她去哨棚里找到天虎,还给他买了新衣服,并且明确告诉天虎,“马兰的钱不是你偷的。我调查过了。”一下子就洗清了同学对天虎的冤枉。这个细节十分生活化,也非常感人,天虎的倔强自尊、小谢老师的细心温柔,都通过这个细节得到了生动刻画。
其他一些次要人物的性格,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比如,天虎的小妈的自私、尖酸刻薄;小叔的忍气吞声、窝窝囊囊;那个名叫秀英的农妇的得理不饶人、凶神恶煞般的泼妇形象;在虎跳河上驶船的老艄公幺佬的世事洞明、善良宽容……都让人过目不忘。
第三,小说的叙事主线是写少年天虎的反抗、坚强与自立,以及小谢老师、老艄公等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对一个未成年孩子的引导与保护;同时还有一条辅线,随着主线若隐若现,那就是包括少年天虎等孩子们在内的生活在晒网洲上的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与敬畏,对自己的乡土和母亲河的留恋与保护。小说最后写到亲生母亲来找天虎了,天虎只有一个心愿:一定要住在虎跳河边。我想,这一定也是作家对家乡的新一代少年们的叮嘱和寄予的“期望”。当天虎和小伙伴们自发地开始清洁虎跳河行动时,小说趁机提出了一个发问:虎跳河是谁的母亲河?显然,这个发问不仅仅是对孩子们提出的,而是对所有生活在这片水土上的人们的发问。至此,这部小说也与长江大保护的“时代主题”融合在了一起,故事里回响着时代的呼唤之声。
第四,小说的风景描写、名物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散发着浓郁和鲜活的乡村生活气息。小说里只要一写到诸如孩子们在河边大柳树下戏水、水荡子边的放鸭人的场景,还有孩子们在西瓜地里的快活场面,就使读者感到了一种典型的“长江的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童年风情;再如卖牛肉面摊子的一位中年妇女,赞扬天虎吃东西时的泼辣劲儿:“男孩子就要吃得!什么东西都吃得!”是很典型的乡土语言,也道出了农村孩子成长的真谛;有一个描写天虎的句子:“天虎像条泥鳅,溜起来谁也抓不着。”这样的句子很生动,极富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还有一些自然名物,都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乡土特色,比如,江豚叫江猪,烧火的灶口叫灶门,一种常见的野草叫狗牙草,叉稻草的叉子叫杨杈;江边长满芦苇、蒲草的水塘与河汊叫水荡子,江边人家用鳝鱼做的一道美食叫盘鳝……没有长久的当地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是写不出这么多地地道道的名物特点的。曾有一位少年作者问过我:“学生腔”的作文和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有哪些区别?我回答她说:当你能把笼统的“小草”或“绿草”精确地写成具体的虎耳草、狗牙草、牛筋草、鸭舌草、狗尾草的时候,你就是在摆脱“学生腔”了。这当然只是一句戏言,但作家在描写风景与名物的时候,就应该力求做到准确、再准确,具体、再具体一些。描述精准得当,你的“文学性”就在其中了。
李鲁平笔下的儿童生活,是地地道道的“长江的孩子”的生活。在这里,我也顺便邀请李鲁平先生,为我们正在推动的《长江的孩子》原创系列,创作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