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程曼诗
最近,东莞一所民办高中向新生收取4000余元的校服费被质疑。校方回应称,价格一共包括30—31件,涵盖了各种季节的服饰,“收费经过教育局和物价局审批”。
校服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校服的不同款式可以初步感知不同学校的风格和理念。《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校园场景下的校服有着更丰富的需求。但是校服的供给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在美学上存在不足。同时,记者调查发现,校服中也有可能暗藏着利益链条,部分企业垄断校服业务,学生和家长对质量并不满意但也没有其他选择。
校服缺的不是标准,而是监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的校服,无非是春秋装、夏装、冬装,有的还分运动装和正装。但有些学校的校服却变了味,校服的种类还包括冲锋衣、皮鞋等等,种类繁多,有的校服费用甚至是学费的两倍,一次性批量售卖数十件,难免会让家长质疑“强买强卖”“吃相难看”“变相圈钱”。
推动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是校服的题中之义。校服再好,也要考虑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力。除了一些必要的统一着装,其他场景需要的服装和配饰,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行自愿购买。一般来说,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是以非营利和学生自愿原则,选择什么样的校服,学生和家长应该具有投票权。选择哪种价位、哪种面料、哪种款式、哪个厂家或品牌,都要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才会消除公众疑虑,让孩子穿得放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