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云清 通讯员 周志远 黄涛
盛夏时节,在我国南方很多省份,西兰花、红薯尖、油麦菜、西甜瓜等果蔬争奇斗艳,好不热闹。而在世界屋脊西藏山南地区,这种热闹多年来只是当地群众的美好愿景。如今,随着一批批湖北农业战线援藏干部人才的到来,愿景正变成发展前景。
“湖北种子”装进行囊
“杨老师!我是山南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小吴,我们刚建好3400平方米大棚,今年要启动种植,就指望您来指导规划呢!”“我们这里能种出西兰花、种出高产玉米吗?”2021年3月,受援单位的急切来电,让湖北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高级农艺师杨艳斌坐不住了。走,赶紧收集种子去!
“我要援藏,山南那边希望咱们带去良种呢!”一听说是为这事,湖北的农业科学家们毫不犹豫拿出最好的种子。前脚刚从华中农业大学拿到一批蔬菜种子,后脚又被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专家要求“一定把最新培育的油菜种子带上”;上午刚从湖北省农科院“满载而归”,下午又得到多家种子企业支援……短短几天,杨艳斌集齐了20多类近100个品种的种子。3月12日,杨艳斌把其他行李一减再减,背着这些“神秘宝贝”——20多斤蔬菜、玉米及油菜种子进藏了。此后每次进藏,承载农业科技的种子总是必备行李。
用心回答“在藏干什么”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为了找准工作切入点,杨艳斌不顾进藏之初的高原反应,深入山南市蔬菜育苗中心、江北蔬菜基地、乃东区林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珞瓦新村和玉麦村,围绕蔬菜种植进行调研,起草《山南市蔬菜种苗繁育暨展示推广工作方案》,意在充分发挥育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农牧民增产增收。
新竣工的山南市蔬菜育苗中心,虽然配备了比较先进的设施设备,但尚未完成调试,1800多平方米种植区还是一片石渣,除了灰就是石头。杨艳斌和山南市农技推广中心3名技术人员组成蔬菜组,一手调试设备,调控棚内温湿度,开展催芽和育苗试验;一手筹措经费改良客土种植区的土壤。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他自费购买试验用的种子、肥料、农药、小农具以及田间气温记录仪,全力启动育苗中心各项工作。
“农业生产没有节假日”,他们早出晚归,一起耕地、播种、浇水、搬苗盘,白天在基地干农活,晚上回家编写工作方案、播种计划、项目申报书、技术总结……
春种秋收。通过湖北农业援藏小组两年多努力,山南市蔬菜育苗中心稳健起步,高效运行,服务全市蔬菜生产的局面已经打开。
“这块地我们种了80多个蔬果新品种,有辣椒、茄子、黄瓜、西瓜……”杨艳斌指着绿油油的菜苗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通过田间试验,他们每年筛选出一批适宜露地栽培的西兰花、红菜薹、油菜薹、甜糯玉米及设施栽培的辣椒、西红柿、西甜瓜等蔬菜新优品种;并以“专家带团队”“师傅带徒弟”等方式手把手传授农业技艺,每年现场培训二三十场次,受训人员300多人,让蔬菜新品种、种植新技术从这里走向大田。
在西藏,规模化养殖藏鸡、生猪需要大量籽粒玉米,牛羊越冬离不开青储玉米,而籽粒玉米的本地化生产一直是短板。杨艳斌进藏后启动籽粒玉米试验。2021年引种,2022年开展试验示范,乃东、加查、琼结三地7个示范点平均亩产籽粒玉米784.8公斤、青储秸秆2704公斤,最高亩产达1205.6公斤,创造了山南市种植籽粒玉米的高产纪录。通过栽培试验获取第一手资料,4篇相关论文已被国内期刊录用或刊发,山南市籽粒玉米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即将完成,将为未来粮饲增产提供科技支撑。
回家日子到了他却申请延期
一年半的援藏时间到了,家里老人孩子盼着杨艳斌回家。他却向组织申请延期。他说,“不是不想家,是这里的事情还没做完。”
杨艳斌解释,青藏高原是典型的“一年一熟”制农业耕作区,他援藏一年半只能看到一季收获,所以真心希望延期。
杨艳斌的妻子吴玉琴告诉记者:“老杨也是用这个理由说服我的,我知道他不完成这件事,一辈子都会割舍不下。”
如今,延期的一年半又只剩半年了,杨艳斌正抓紧指导当地同事。他欣慰地说:“同事们成长得很快,不管是专业技术还是组织管理都能独当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