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始终把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重大使命扛在肩上,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以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缜密的理论思考,以形式多样的宣讲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好“千万工程”经验 扎实推进共同缔造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谋划、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二十年来,“千万工程”取得了具有历史性、开拓性、引领性的巨大成就,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改变了千万农民面貌。将“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学习案例教材,积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对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共同缔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千万工程”从万千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致力于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共同缔造成势见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执政为民的政绩观、发展观。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自觉强化宗旨意识,尊重人民意愿,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扎实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富裕起来、日子更红火起来。
坚持执政为民,推进共同缔造,要把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作为共同缔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坚决摒弃形式主义、杜绝形象工程,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群众幸福感成色更足。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缔造走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动共同缔造成势见效,要坚定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立足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环境、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加强机制创新、要素集成,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
要坚定扛起湖北生态大省的政治责任,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大力推进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发展,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努力推动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战略定力,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兴调查研究,把共同缔造向纵深推进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调研,充分掌握浙江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浙江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的结果。
推动共同缔造成势见效,要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等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兴调查研究、拿出发展良策、破解发展难题。
要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力和执行力,将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明确主要任务、具体工作,确定时间节点和责任单位,实行清单化管理。要紧盯目标不动摇,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要创新常态管护制度,推动美丽乡村处处美、时时美。
——坚持党建引领,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城乡统筹”发展体系,锻造共同缔造的千军万马
“千万工程”实施20年的实践证明,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还看“领头羊”。
推动共同缔造成势见效,要突出党建引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向乡村倾斜,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引导、市场支持、群众参与”的多元资金投入渠道,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作者:黄家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谱写荆楚文化新华章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培育了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发展中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而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载体和精神营养。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荆楚文化散发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荆楚文化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崇尚自然、浪漫奔放、兼容并蓄、趋时拓新、敢为人先的文化性格,铸就了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一诺千金的诚信品质,具有特殊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中地位显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这是对荆楚文化的精辟阐释和高度评价,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继承和弘扬荆楚优秀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自信之基、立足之本和动力之源。
从屈家岭文化早期稻作文明初创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从商周时期铜绿山到近代汉冶萍,从楚灭权为县首创县制到武昌首义推翻帝制,从陆羽著《茶经》到李时珍修《本草纲目》,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荆州学派到蕲黄禅宗……荆楚文化具体而集中、鲜明而深刻地展示了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
奋力推进荆楚文化传承发展
做好保护利用,精心守护荆楚文化根脉。加快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高质量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加强文创产品研发,在守牢荆楚文化安全底线中,创新活化利用方式,让荆楚文化遗产“活起来”。
做好理论宣传,丰富拓展荆楚文化内涵。全面加强荆楚文化研究阐释,提炼符合新时代的荆楚文化、湖北精神的内涵特质,赋予新意、创新形式,大力推进荆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不断提升荆楚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覆盖面。
做好创新发展,不断壮大荆楚文化动能。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推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时代气象、荆楚风格的文艺精品。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特色群众文化品牌,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倾力打造全国文化产业重要增长极。
做好传播交流,切实讲好荆楚文化故事。打造立体多维的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矩阵,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导“大流量”。加强荆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与交流合作,提升荆楚文化话语权,扩大荆楚文化朋友圈、影响力。
(作者:陈绍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图片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