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这是一个创新不畏行路难的故事。
这个故事饱含张力,真实、深刻地揭示出,创新从来都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科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能量支撑。水产专家李忠投身一个被视为“不可能”的领域,从根本上讲,是科技创新加于他的方向感和使命感,赋予像他这样的科研人员执着于内心的信仰和信念,从而咬定目标、方向、追求和原则不放松。
很多创新意味着要进入陌生领域,意味着巨大的改变和创造,过程漫长而艰苦。困难到来,如果选择逃避,一扇创新之门、机遇之门也许就此关闭。李忠走上黄鳝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探索之路,遇到了很多磕磕绊绊,有的难度系数不小,没有不衰的斗志、不屈的韧劲,很难走到现在,收获“突破”。
创新孤掌难鸣、独木难支,联手形成合力,才能在务实笃行中行稳致远。
这不是一张锁在实验室的“成果纸”。黄鳝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扎根江汉平原,探索于产业发展过程之中,运用于千万农户。这项技术的突破,代表了我省科研工作者勇闯“无人区”,面向发展需要、为人民做学问的科研精神,也代表了一方水土厚植科技创新土壤,深化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将科技变成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氛围。
这不是一张仅具超前性的“概念图”。没有科研专家,成果研发就没有支撑;没有“愿意试一试”的转化地,科技成果的“实证”就会缺少依托。从“一张纸”到“一个产业”,正是有共鸣、有共识的“手”握在一起,才产生了一次又一次“双向奔赴”,激发出了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克难奋进之力。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科研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把研究课题对准人民群众需要,搭好成果转化的“戏台子”,科技创新才能拥有强劲的生命力,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