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5日

政产学界代表深度探讨

“大学之城”如何筑路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7月4日,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图为观众在中国地质大学展位观摩机器人演奏古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通讯员 吾人才 实习生 马梦梦


当前,武汉拥有92所高校、76名两院院士,有超过130万在校大学生、19.76万在读硕博士研究生。

截至今年5月,该市已建有500多个市级产学研合作载体、1000多个“校企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近万个,是我国产学研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然而,光辉的成绩背后,产学研合作沟通不畅、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等“顽疾”仍在。如何深度挖掘武汉科教实力,加速“大学之城”筑路科技创新策源高地?7月4日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上,多位政产学界代表为此建言献策。

破除高校激励机制痛点

在去年公布的2022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上,全球前10万名学者中,美国学者有40220人,而排名第二位的中国学者数仅为9045人。

“虽然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但建设教育强国的挑战仍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说,高校要立足学科、产业发展实际,对导师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灵活调整,让创新成果有的放矢,不再被束之高阁。

“准确把握新征程高等教育形势的跃迁变化,才能推动高等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范海林说,部分高校在学科建设中仍重视考核论文、科研项目等,对产业项目关注度小,导致高校参与产业技术攻关的积极性不高,并难以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在他看来,高等教育评价要扭转以往“重学术轻贡献”的倾向,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学的国际美誉度、吸引力、塑造力等应占更大的比重。

打通企业与高校的围墙

“在许多重要装备、‘卡脖子’技术上,我们的青年团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马新强介绍,公司正尝试联合产业界,与高校一道搭建卓越工程师人才校企联合培育平台。

6月28日,湖北省光电子信息产业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产业中心在华工科技本部大楼举行揭牌仪式。经过层层遴选,多名来自高校的优秀年轻学员已率先开启“激光生涯”的重要一课,接受来自行业一线的系统性培训。

打通人才培养新渠道的同时,武汉的研发力量也在积极拥抱产业上的新需求。成立于2018年10月的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集科研、转化、资本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

“团队已在气凝胶制备技术上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实现了气凝胶的低成本制备。”该公司高级工程师吴笕筠说,正是贴近产业一线、极具活力的研发机制,吸引了近200名人才加入,研发团队成员基本都是硕士、博士。“今年,公司与合作企业建设的第一条生产线即将投产。”

让人才像英雄一样受到尊崇

近年来,武汉接连出台多项人才利好政策,悉心营造爱才惜才的良好生态。

“让人才在武汉像英雄一样受到尊崇,才能让更多创新成果在武汉开花结果。”武汉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该市积极打造武汉“英才计划”升级版,每年定向引进支持10名左右战略科技人才,认定支持2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500名左右优秀青年人才。

同时,破除学历、荣誉、头衔、职称限制,突出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导向,着力抓好本地优秀人才培育支持,武汉将每年围绕先进制造、医疗卫生、现代服务等领域评选支持1000名左右名家、名师、名匠,构建起引育并举、梯次衔接、全面覆盖的人才支持体系。

对于战略科技人才,武汉将给予100万元奖励资金,根据人才项目落地情况,还可“一事一议”定制化综合资助;对于产业领军人才,则给予50万元资助资金,根据项目落地情况可给予相应产业化配套;给予优秀青年人才20万元资金资助。根据人才类别,还将配套相应的出入境便利、安居保障、医疗服务等系列福利。

--> 2023-07-05 政产学界代表深度探讨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32457.html 1 “大学之城”如何筑路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