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家发
日前,深圳市消委会对19家电商平台开展线上体验调查。通过对商品搜索页、商品详情页、下单勾选页面、订单付款页面、用户评价等页面及信息的查阅,发现11家平台存在低价诱导问题。(7月4日《工人日报》)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然而,随着网购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不良商家设置假低价陷阱,严重影响消费体验。
浏览到“白菜价”的商品,消费者自然会产生购买欲。一些商家便抓住消费者心理,在价格方面大做“文章”,吸引诱导更多消费者点击浏览和购买。某平台某款手机壳详情图片页标价为1元起,而实际最低价1元对应下单商品,为一款已停产机型的手机壳;某款衣服标价9.9元,点进去才发现卖9.9元的只是衣服上的一个小配饰。如果不仔细浏览页面详情,很容易被误导。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而这种打擦边球的“价格坑”,真正受到惩罚的商家很少。一方面,市场监管、价格等部门应当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禁假低价、真诱导等不法行为,对违规违法的商家依法严厉打击,消除消费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各大电商平台必须肩负起监督等职责,对虚假信息及广告宣传,不予发布或屏蔽,对涉嫌“价格坑”违规商品,一经发现立即下架处理。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和维权意识,网购商品时一定要仔细核对信息,拒绝低价诱惑,多措并举填平“价格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