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贵州遵义花茂村的小楼下,四川大凉山贫困户的火塘边,重庆石柱县华溪村的院子里;村支书、乡村教师、扶贫干部、农民工、种粮大户、货车司机、快递小哥、餐馆店主、法律工作者……细读《习近平的调研故事》一文,习近平总书记到的地点很多、接触的人群很多,让我们对调研必须真正下基层有了更深的体会。
说起下基层,一些人的关注点多在“下”这个动作上,往往忘了问一句基层在哪里。个别领导干部下基层,就是下到下级部门那里,看看资料、查查表格、翻翻台账;就算是到了相对偏远的地方,也可能是浮于表面,在座谈会等场合听个大概,说几句含金量不高的话。这不免让人心生疑问,这是否就是下基层?
以一般要求来看,以上这些情形,也算是下基层,但对照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对照真正的调查研究,还有不小的距离。
领导干部眼睛向下、脚步下沉,但有些其实是下到了“夹心层”。仔细观察,这可能会产生一种情况:夹心层“热热闹闹”,见到的是笑脸、听到的是好话、看到的是成果;真正的基层则相对“冷冷清清”,一碰就可能是“烫手山芋”。在“夹心层”,发现问题相对容易,出成果轻松一点、简单一点、快速一点。真正的基层则有难啃的骨头,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攻克的。“夹心层”和真正的基层,还隔着好多层,不穿透“夹心层”,很难揪出真问题。
真正的基层在哪里?有的人会想到“主战场”“第一线”“最前沿”。其实,这还是一种宽泛、抽象的定位。从普通人的感受来看,有人讲,基层在田间地头、在城市社区、在群众炕头、在工厂车间,这没有错。有人讲,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这也是对的。“基层”很难定义,并不完全是个地理概念。但有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基层离老百姓、离生产生活很近。
怎样算是下基层?不妨看看老一辈共产党人。刘少奇同志到湖南宁乡调查,要求调查组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抱禾草、打地铺,既不扰民,也深入群众。陈云同志到上海青浦小蒸调研,每天上午开调查会,下午到集体养猪场、农肥窖、农舍去看,还同农民边劳动边唠嗑。宁乡调查,为此后调整农村政策奠定了基础。陈云同志开展的蹲点调研,形成了调研成果《青浦农村调查》。
下基层,先把基层在哪里搞清楚,然后一脚踩下去,才能倾听真民意、打捞真问题,在流一身汗、沾一脚泥中,让调研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