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浪潮奔涌不息,各路英才竞相绽放。作为宝贵的“第一资源”,人才已成为各国竞逐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7月3日—7月6日,中国研究生教育领域顶级盛会——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在武汉隆重召开,564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代表,100多位院士、高校书记校长莅临现场,共襄这场英雄之城的人才盛会。
长期以来,武汉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定不移下好人才“先手棋”,谋好聚才“大文章”,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打造创新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成立武汉市人才工作局、武汉人才集团,推动“武汉英才”计划持续升级,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每年专项支持超千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让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共融共舞;升级人才服务网,推出武汉人才卡让人才在武汉像英雄一样受到尊崇……两江四岸三镇鼎立,广阔天地,已成万千英才逐梦舞台。
不拘一格引人才 点燃创新创业引擎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唯有引来“源头活水”,方能推进更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企业时说:看到这里聚集了不少精英人才,大家都很年轻,充满活力,我感到很高兴。
治国经邦,人才为要。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武汉开放的胸襟,吸引各类人才纷至沓来,扎根三镇——
服务大国重器,毛晶在多年前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毕业后,在汉从事石英频率元器件研发工作30余年,主持了海创多个晶体振荡器项目,多个研发产品被“神舟”“嫦娥”“北斗”等国家重点工程采用;
面向世界舞台,华日激光李赵青博士用800纳米波长的红外飞秒激光,在蓝宝石材料上实现了高深宽比的10纳米孔径加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凭此技术,他帮助公司接连推出了五款激光加工子系统产品,在3C、半导体等领域开展了十余项高端应用工艺研发;
牵挂社会民生,百年宗关水厂“王琼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王琼总有新发现,她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更要用心做。她和团队负责水质评价,守护汉口200万市民用水安全,一项技术革新就为企业节约成本开支400万元;
……
近期与他们一道,930位“同辈”跻身武汉首批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人才名单,涵盖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医疗卫生、产业工匠等多个领域。他们中既有高精尖领域的科研人才,也有双腿带泥的“土专家”;既有年仅21岁的游泳运动员,也有苦练手艺的“状元调酒师”。
着眼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瞄准产业一线、科研一线、基层一线,武汉打造“武汉英才计划”升级版,每年定向引进支持10名左右战略科技人才,认定支持2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500名左右优秀青年人才。
同时,破除学历、荣誉、头衔、职称限制,突出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导向,着力抓好本地优秀人才培育支持,武汉将每年围绕先进制造、医疗卫生、现代服务等领域评选支持1000名左右名家、名师、名匠,构建起引育并举、梯次衔接、全面覆盖的人才支持体系。
对于战略科技人才,将给予100万元奖励资金,根据人才项目落地情况,还可“一事一议”定制化综合资助。给予产业领军人才50万元资助资金,根据项目落地情况可给予相应产业化配套。给予优秀青年人才20万元资金资助。根据人才类别,还将配套相应的出入境便利、安居保障、医疗服务等系列福利。
产业平台强磁场 打造人才“蓄水池”
没有产业的聚集,就没有人才的聚集。作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火车头的武汉,正在拼经济、抢发展的号角中,迅疾前行。
这里汇集了92所高校、15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全球首款新冠灭活疫苗、全国首个第四代三维闪存芯片诞生于此,北斗、蛟龙、神舟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凝聚武汉智慧。
这里有76名院士领航科研,1.5万余名高端人才聚力创新。130多万在校大学生,近20万名在学研究生,彰显城市青春活力。
这里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汽车、生物医药、船舶等制造业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工程设计、桥梁建造代表中国最高水平,是施展才华的丰饶沃土。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与国家科创中心建设,武汉提出大力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人才创造力正持续加速激活产业发展力。
在汉企业精测电子,是平板显示测试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也是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这家企业的知识产权部负责人唐奇林带领团队,为企业打造了一副有着1681项专利授权的超级“护甲”,为这家泛半导体检测装备巨头在汉成长保驾护航。
在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专家赵刚团队引领下,研发人员将药材基源、药材炮制、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一一抽丝剥茧,经过一次次的临床试验,健民药业研发的七蕊胃舒胶囊获批国家1类创新中药,一举打破了湖北省中药创新25年来零纪录的局面。
极目智能研发中心总负责人王述良,主持汽车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功能算法的开发、验证,牵头完成极目系列的ADAS产品,使其核心算法达到业内领先水平。目前,该算法技术为国内60%主流卡车主机厂及80%主流客车主机厂供货,并在保险、车队等领域实现规模量产。
近年来,英雄城市科技创新蓄势突破,动能转换提速快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运行,1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顺利设立,198个中试平台建成开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2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0%左右。
目前,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正步入快车道,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梯度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正成为政府、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企业及社会资源的链接者、撬动者,激发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裂变效应……
聚阳生焰,拢指成拳。截至2023年5月,武汉全市建有500多个市级产学研合作载体、1000多个“校企联盟”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近万个。武汉已成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护航立身立业 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事业是感召力,环境是吸引力,服务是凝聚力。只有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其创业、立业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为城引才、助才立业”。2021年,武汉人才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围绕城市战略和发展需要,集团明确城市高端人才引聚主平台、全国人才高地建设大平台、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新平台三大功能定位,布局以高端人才猎聘、人才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外包、职业教育培训为主,以人才研究咨询、人力资本运作、人才园区运营、会展策划组织为辅的八大业务板块,不断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促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助力建设武汉特色人才矩阵和全国一流的人才强市。
自2017年以来,武汉便出台了人才安居政策,让大学毕业生“打八折”租到租赁房、买到安居(共有产权)房。
2022年,武汉全面升级人才安居政策,对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符合条件的技能型人才,租住人才房的分别给予3年、2年、1年免租优惠,其他大学生按照不高于市场标准70%计收租金。
“2022年8月以来,我们便布局打造武汉青年人才之家。”武汉市人才工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武汉青年人才之家主要在商务楼宇、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的区域选址布局,充分利用大学生租赁房、长租公寓、快捷酒店、企业宿舍等现有房源,有效整合资源、节约成本。
“这是我理想中的青年之家的样子。”入住青年人才之家后,河南人朱婉红已经适应了这座城市的生活和节奏:过早吃热干面和面窝,有时候还会加杯蛋酒。除了上班,平时她还会参加驿站举办的很多活动,包括就业指导会、咖啡手作活动等等。
在这里,有一大批像朱婉红这样的“新武汉人”,共同的目标、相似的经历,很快她就与这里的一群年轻人走在一起。
目前,武昌区“壹号驿站”、汉阳区“知音驿站”以及“洪山驿站”“江汉驿站”“青山驿站”等7家青年人才之家已建成运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驿站“小窗口”,认识大武汉。
2017年至今,已有超200万名高校学子聚汉发展,武汉稳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第一梯队。
面向全球,武汉不仅拿出真金白银引才留才,更拿出真情实感尊才重才。在这片万马奔腾的创新创业热土上,武汉张开双臂,锦绣未来只等你来!
数说武汉人才发展沃土
武汉全市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3867人,在千万级城市中排第3位
在汉高校92所,湖北实验室7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33家
国家实验室1家,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全球第11位
在汉国家级众创空间68家,国家级孵化器51家,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环东湖、环南湖、环黄家湖3大高校创新经济带正在建设
拥有存储器、商业航天、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超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汉投资世界500强企业3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