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1日

把专业和课堂建在万里长江上

——专访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向家文

2022年“中银杯”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长江工院推荐队、抽测队双双获得一等奖。(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詹杏芳 王妍

走进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长江工院)党委书记向家文的办公室,书柜里的《林一山回忆录》十分显眼。自2018年12月任职于长江工院时起,这本书成为他的必读书。

长江工院前身是长江工程大学,1959年为祖国水利事业培养人才而创办的本科高校,首任校长是被毛泽东主席称为“长江王”的林一山。

日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向家文。他说,建校64年来,学校几经变迁,始终勇担“以人才报国、保大江安澜”的初心使命,这是学校的历史底色。

万里长江是课堂

建校之初,学校实行机关与学校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林一山校长提出“万里长江是课堂”,学生在项目中实践、在工地上上课。

“开放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双主体育人,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向家文说。

近三年,学校主动对接节能环保、北斗及应用等区域重点产业集群,优化生态水利专业群布局,成立测绘信息工程系。不断加大软、硬件投入,建成4万平方米的理实一体化西江楼。依靠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支持,委校共建了水利科技创新平台,与博越、日立电梯等多家企业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项目,与中软国际、华星光电、长江委陆管局、汉江集团等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今年4月,学校牵头组建长江大保护职业教育集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流域内109家“政行企校社”单位在人才培养培训、科研技术攻关、社会支撑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共建共治共融共享。联合中信数智(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政行企社园”单位,共同申报的“智能建造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正式获工信部批准立项,为湖北省首批,助力“国产BIM”研究推广和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的人才要被社会真正需要。”向家文说,学校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建设产业学院,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在实体经济中具有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能解决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向家文说,我们培养的是能够熟练地操作机器、精通智能化生产,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现场工程师,“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我们要求毕业生到水文站收集分析数据,必须把仪器用好、用准确。”

大量虚拟现实设备的引进和使用,让学生在专业课堂上就能“身临其境”,进入实训现场,提升教学实训的频率。

在智能建筑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现代VR、AR、触控式交互等现代信息技术已融入到教学中。学生通过装配式实体沙盘和AR交互台,可了解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全过程,通过构件智能识别、玛卡操作、同屏显示人机交互自主学习,大大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前不久,学校举办毕业典礼,由于不少毕业生已经入职企业,拿到毕业证后直接转正,完成从在校学生到产业工人的无缝对接,学校特意将毕业典礼安排在周六,方便已入职学生回母校,和师长同学进行“最后的道别”。

“我们所做的一切,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你们在学校学习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成长得更好。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最柔软的部分,我心中那个最柔软的部分永远留给你们,留给我们的学生们。”毕业典礼上,向家文动情地说。

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不少用人单位反馈,高职学生毕业后进入专业岗位,要想“留得住”,就要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一线岗位上反复磨炼,技术水平在实践中提升了,也就真正在行业“扎下根”了。

为了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学校着力打造水文化育人大环境,开设“故事长江”选修课,举办“长江韵”水文化节和“思源大讲堂”,系统性地重塑校园文化,促进精神与知识、素养与技术、情感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水润万物、惠泽苍生,水滴石穿、坚韧不拔。学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水文化的浸润中,学生养成向善、坚韧、诚信、担当、奉献的意志品质。”向家文说,传统水文化和新时代工匠精神深度契合,用文化涵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生产一线因“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行业领头单位定期来校选聘毕业生,许多企业争相签订订单班,近两年新增订单班43个,“长委监理”“武汉桥梁”“长江水电集团”“中水十一局”“华星光电”等订单班深受欢迎。

向家文说,学校主动对接长江大保护、制造强国战略,将地域特色和行业属性作为学校发展的沃土和底色,全面奋进第三次创业发展新征程,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 2023-07-01 ——专访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向家文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32003.html 1 把专业和课堂建在万里长江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