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8日

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 中国光谷当先锋打头阵

武汉新城,高标准启动建设。 (张璨龙 摄)

第十九届光博会上,“光谷造”晶圆吸引观众驻足观看。

脉冲强磁场大科学装置。

第十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产业展览上,一家企业展示小鼠脑切片模型。

“百万大学生看光谷”活动,大学生代表参观武汉新城展厅。

生态大走廊“光谷书房”,紧邻绿道,自然临水,环境优美。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

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光谷考察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自立自强笃行不怠。

如何发挥“独树一帜”新优势,以科技自立自强锻造核心竞争力,以核心城市带动都市圈乃至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

进入新时代,作答新课题。

俯瞰全球,在83万米高空以卫星视角可以看到,夜晚的灯光总是集中在地表的一小部分。

根据卫星数据制成的世界“灯光地图”显示,亮度最高的地区正是成片的城市群。

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到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群已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也是国家和区域介入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

在我国五大城市群中,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发展潜力巨大。“武汉都市圈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引爆点。”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表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荆楚大地回响阵阵。

2022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批复的第7个都市圈规划。

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高标准启动武汉新城建设。

“武汉新城是武汉都市圈‘核心中的核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邹薇表示。

2023年1月,在省建设指挥部统筹指挥下,武汉新城建设全面启动。

根据规划,光谷74.3%的区域面积(385平方公里)纳入武汉新城范围,占武汉新城规划面积的53.5%。

绝大部分纳入武汉新城,中国光谷“全情投入”。

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中国光谷当先锋、打头阵。

一年来,光谷在湖北区域发展定位中内涵式提升——

从创新辐射带动到构筑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为何将光谷绝大部分面积纳入武汉新城?

《武汉新城规划》提到,这里科创产业基础雄厚,集聚了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了“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是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阵地。

7市在光谷设“科创飞地”

光谷历经35年发展,已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中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以及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之一。

截至5月30日,光谷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9.1万户,企业总量突破12.7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200家,占全省1/4强;上市(过会)企业62家,占全省1/3强,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000亿元。

光谷面积仅占全省2.8‰,2022年创造GDP占全省比重为4.9%,达到2643.81亿元。

创新,是光谷的血脉力量。2022年这里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3937件,占武汉59%;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846件,占武汉80.1%。

聚天下英才。如今,光谷已集聚4名诺奖得主,74名中外院士,3447名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企业类入选国家级及省级高层次人才中,光谷人才占武汉市80%以上。

近6年,光谷累计留下66万名大学生,户籍人口平均年龄约32岁。

与人才一样流动的,还有周边的创新因子。

6月6日,鄂州(武汉)离岸创新中心揭牌。至此,省内已有黄冈、黄石等7座城市在光谷布局建设了“科创飞地”。

经过多年产业联动,光谷以创新因子辐射带动武汉都市圈,“研发在光谷、配套在周边,孵化在光谷、加速在周边,引才在光谷、用才在周边”的协同发展新模式正在形成,“溢出效应”明显。

在光谷带动下,跨越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等地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上,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逼近8000亿元,加速冲刺万亿级规模。

《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指出,武汉新城总体定位为武鄂黄黄城市中心和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

从创新辐射带动到构筑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光谷在湖北区域发展定位中内涵式提升。

新领域新赛道奔向世界级产业集群

启动建设以来,重大项目在武汉新城密集落地——

1月31日,30个重大工程开工,总投资474.2亿元;

5月18日,18个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160.7亿元;

6月6日,10个重大项目建设启动,总投资300亿元。

湖北科投旗下光谷科学岛公司承载了武汉新城中心片区未来主要的城市发展空间,属于集中建设和重点发展区域。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有近2000名建设者奋战在一线,重点建设武汉新城中轴线、基础设施、产城融合、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项目。

沿着华工科技一路向南,以光谷未来一路、未来二路为中轴线,火热的建设现场扑面而来。如同这里的路名一样,武汉新城处处面向“未来”——

6月5日,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竣工验收,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瞄准建设国家级数字经济产业高地;

6月7日,投资103亿元的光迅科技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基地一期厂房封顶,项目将加速高速光电子器件与模块的中试工艺验证与智能制造进程,研发生产面向5G、F5G、6G、AI数据中心应用的产品;

6月13日,筑芯产业园中试车间封顶,将布局泛半导体国家级创新中心,高端封装研发中心、存储器件开发中心等集成电路活力型产业生态将汇聚于此;

武汉人工智能中心、超算中心比邻,“双子星”输出的澎湃算力,如汩汩活水激荡起数字经济新浪潮。6月16日,武汉人工智能中心算力支撑的“紫东太初”全模态大模型发布,AI透过《月光曲》就能聊贝多芬的故事,种种新奇表现令人惊叹;

……

“我们始终牢记嘱托,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同频共振。”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表示,公司即将实体化运行中央研究院,在武汉新城启动建设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空间,布局包括硅光模块、下一代光模块、车载通信智能终端和储能等产品的研发生产。

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新赛道。武汉新城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等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型数字产业,构筑数字经济新高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年来,光谷面向全球创新策源快速推进,争当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主力军——

大科学装置步入密集建设期

5个大科学装置挺进国家序列

6月2日,武汉新城南端的创新策源区,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项目启动。

该项目由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建设,将打造未来的“中国地镜”,能全面揭示工程扰动条件下深部岩土体结构、状态与行为演变规律,大幅提升我国深部工程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和水平,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工程建设加速向深部拓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如今在武汉新城,已有5个大科学装置进入国家序列并密集落地,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大科学装置布局重地。

大科学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的的大型科研装置或设施。

“大科学装置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依托大科学装置,科学家将挺进科技无人区,完成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表示。

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有48%来自大科学装置。

2022年9月27日,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小涛介绍,2013年10月建设完成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其脉冲强磁场峰值场强的最高纪录为94.8T(特斯拉),仅次于美国的100.7T和德国的95.2T,居全球第三,比地球磁场要高将近200万倍。

强磁场就像放大镜,比如在医学研究领域,现有磁共振成像磁场普遍在1.5T或3T,如果提高到10T以上,就可以看清人体更微观的细节,为脑科学等前沿研究提供有力工具,造福人类健康。

截至2023年5月底,该装置已累计开放运行78283小时,支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强磁场实验室等123家国内外科研单位开展实验1749项,在Nature、Science、PRL等期刊发表论文1498篇。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初长成”

分布在武汉新城的国家创新中心和湖北实验室,同样均有5个。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研发出若干工业软件底层引擎,初步形成国产自主可控的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工业软件生态链,服务超精密光学元件、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海工等行业关键技术需求,深度介入重点型号、重大装备的研制与工程应用。

光谷实验室发挥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的优势,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涌现:产出国内首款硫化铅胶体量子点(PbS CQD)红外成像芯片;国际上首次实现任意飞秒激光光场时空分布的单发测量,实现了400微焦脉冲能量飞秒激光器的工程化;研制出单纤输出22kW激光光纤,其光纤结构国际首创,相关功率参数国际领先;研发出大功率三维五轴激光切焊装备,实现国产化替代。

投入运营刚满一年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组建并挂牌成立专业研究所11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4家,产学研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投资转化科技成果近60项,引进领军科学家核心团队和创新创业团队13个,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多家高水平创新机构或组织建立协同创新网络。

一年来,以“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构架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正在武汉新城“初长成”,孕育着影响未来的力量。

一年来,光谷以人为本治山理水营城,“城人产”和谐共融——

建设宜居宜业的“人民之城”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武汉新城规划提出:突出人民城市的共建共治,秉承“绿色低碳、以人为本、智慧治理”的理念,统筹治山、理水、营城,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单元,建设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宜居城市样板,打造“山水城、家园城、智慧城”。

群山映湖绘制高颜值山水城

“武汉新城的意义,不仅在于武汉的高质量发展,更在于探索新环境下中国新城规划建设的新路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黄焕表示,要尊重自然,回归人本价值的空间发展理念,追求自然、人文与环境的统一,要理性、务实地谋划新城的人口、产业、服务等要素导入的时空顺序与策略。

武汉新城拥有独特山水格局和丰富多样的临山滨湖景观,北临长江、南依梁子湖,九峰山、龙泉山等58座山体,豹澥湖、五四湖等9个湖泊,星罗棋布。

根据规划,武汉新城将以山水生态格局为基底,以梁子湖为区域景观中心,打造群山映湖、城湖相望的景观格局,构建以湿地为核心的全域公园体系,实现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只有世界级的生活环境,加上世界级的难题,才能吸引到世界级的人才。”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原院长李光说,从“产人城”到“城人产”转变,光谷将进一步探索新发展模式。

民生重大项目先行启动

6月23日,世界自然博物馆和武汉新城体育中心面向全球征集方案,两个项目总投资约37亿元。

6月6日,武汉新城市民中心、青年社区、中央公园、未来公园等十大重点项目,已启动建设。

同时,光谷国际社区医疗中心等医院,光谷文化中心、光谷音乐厅、光谷大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正加快谋划推进。

交通出行上,武汉新城将依托天河、花湖两大机场,建设武汉新城高铁站直通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新建包括高速、快速和普速的多层次轨道公交网络,完善“七纵七横”骨架路网,建设与国际国内高效通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教育、医疗、出行、居住环境等民生配套,都是居民最为关注的。”东湖高新区左岭街道智苑社区党委书记胡云表示,作为社区工作者,就是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做实身边每件事、当好群众贴心人,把党的温暖送到居民心坎上。

数说

武汉新城中的光谷力量

光谷,面积仅占全省2.8‰,2022年GDP占全省比重为4.9%。

5个大科学装置挺进国家序列,推动5家湖北实验室、5家国家创新中心实现高效运行,共有5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截至5月30日,光谷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9.1万户,企业总量突破12.7万户。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200家,占全省1/4强;上市(过会)企业62家,占全省1/3强,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000亿元。

15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9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企业,55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层次“小巨人”占据武汉市半壁江山。

中国光谷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中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以及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之一。其中,光纤激光器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LTPS平板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一。

2022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3937件,占武汉59%;PCT专利申请量846件,占武汉80.1%。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5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07件。

光谷生物城综合竞争力全国第4。

累计1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50余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近400个一类新药在研,1000余个二、三类高端医疗器械获批上市,2个新药纳入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12个医疗器械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建成5G基站1900余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武汉顶级节点注册量96.68亿个,累计标识解析量105.84亿次,累计接入企业节点数量 10304家。

科创金融机构总量超1500家。

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总数202家,管理总规模超1400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

“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约17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余公里、智慧多功能杆件3000余杆。

集聚4名诺奖得主,74名中外院士,3447名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企业类入选国家级及省级高层次人才中,光谷人才占武汉80%以上。

服务人口约200万,户籍人口平均年龄约32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魏铼摄

--> 2023-06-28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31382.html 1 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 中国光谷当先锋打头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