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立新 陈迹 柯皓 薛婷
痴迷一棵草、守护一片湖、奋斗一辈子……多年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追踪报道,用影像记录武汉大学于丹团队不懈奋斗、执著坚守的身影。
一棵水草,虽渺小,种在湖底,汇聚成群,为受污染的湖泊“疗伤”,是治湖的一剂良“药”。
“种水草”看似简单,要想种活,极为不易!
浩渺梁子湖,湖心有座小岛叫牛沙咀,这里是武汉大学梁子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简称生态站),于丹教授带领团队扎根于此,种草护湖已有31载。
6月20日,烈日当空,一艘小铁船在梁子湖中央行驶。船上,一群年轻人戴着草帽,穿着长筒雨靴,在滚烫的甲板上忙碌。甲板中间有张桌子,桌面上摆满了各种仪器和记录本。这群被晒得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是生态站的师生,每个月,他们都会对梁子湖进行全湖定点数据采集。
临近中午,船上闷热难耐,师生们全身汗湿,仍有条不紊地采集样本和数据。“这些师生很了不起,他们比农民种地还要辛苦。”为生态站开船21年的余师傅说道,大湖调查时,泡面加个鸡蛋就是他们的午餐。
“跟于老师相比,这算什么苦。研究水生植物,是我们热爱的事业。”带队老师吕田说,刚刚于老师还打来电话,提醒大家注意防暑和安全。
1992年,从东北林业大学博士毕业的于丹来到武汉大学,在梁子湖中的牛沙咀小岛上创立野外观测站,对水草开展跟踪调查,探寻神秘的水生植物世界。
当时的小岛上,除了几间简陋的石头房,再无其它。于丹教授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与草为伴,以湖为家,每年驻岛超过300天,三次面对洪水肆虐的灭顶之灾,一次次重拾信心从头再来。
住帐篷、走遍全国寻水草、寒冬潜水种水草、开荒种地……春去秋来,青丝变白发,团队在梁子湖种出了20万亩的“水下森林”,水质最佳时,一半的湖水恢复到一类水质,“水中大熊猫”淡水桃花水母大面积再现。
在于丹心中,还有另一片森林——他培养的48名博士和64名硕士研究生。这片“人才森林”,正成为我国水生植物研究的中坚力量。王力功、范书锋、于海澔和吕田等博士毕业后,奔波于梁子湖、湖南大通湖、苏州阳澄湖和枝江八大湖泊的生态修复一线,将梁子湖治理的经验和技术向全国推广,用一棵棵水草为受污染的湖泊“疗伤”。
“于老师一辈子心血都在治理湖泊,他的梦想,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生态站讲师范书锋说,66岁的于丹教授经常来小岛上,时而在一个个试验池旁观察,时而久久凝望着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