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2日

让普惠金融 精准滴灌乡村振兴

□ 蔡恒逍

当前,农民的金融服务存在贷款需求金额不高、资金需求具有季节性、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贷款成功率不高、贷款期限相对较短等特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避免大水漫灌,精准做好农户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激发农业内生动力,增强农村造血能力,促进农民自力更生,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金融机构

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服务“三农”既是乡村金融机构职责定位所在,也是相关国有金融机构肩负的一份重要责任。在推动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除了收益率较高的业务,相关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开拓发展思路,提供利润率相对较低的普惠金融服务,处理好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转变经营思路。国有金融机构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认领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方面的职能职责,准确认清普惠金融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广阔空间,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重大意义。不断强化普惠金融的服务属性,变“放贷”盈利思维为“投资”盈利思维,在帮助农民创收增收,开源节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转变考核思路。在农村普惠金融方面,要把唯经济利益的考核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率综合的考核。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和业务人员向农村下沉,适当向分支机构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增加转授权额度,延伸服务半径,提升“三农”业务的覆盖面。完善乡村金融业务考核评价机制,从贴息等方面实施差异化考核,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主动适应县域金融服务需求侧新变化。

转变监管思路。对金融服务中的借贷服务,要执行适度的监管。探索变事前审批为事后审批,变贷款业务逐项审核为贷款总量审批,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贷款业务管理成本。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消除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保护投放贷款的积极性。

提高乡村普惠金融服务的

针对性实效性

打造因地制宜的金融产品体系。通过走村串户、走街串巷,收集数据信息,采集融资需求,持续扩大信贷投放覆盖面。主动针对不同涉农主体量身定制产品,满足农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让农户能够公平地接触和接受到优质金融服务。

加强金融科技的推广运用。依托区块链、云计算、5G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拓展乡村金融服务范围,发挥好涉农信贷风险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的作用。推动数字乡村金融服务发展,深入拓宽金融的覆盖范围,解决乡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探索搭建“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和办贷要素,提高审批效率,提高金融工具使用率,实现贷款的自助申请、信用自动评级、放款实时到账。让农民真正享受到金融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红利。

加强政企联动。探索将金融支持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发展“党建+金融”体系,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银政保担”风险共担的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农村财产价值评估、交易流转、处置变现等公开市场、交易平台和相关配套机制,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基础条件。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农村乡绅名人在担保和信用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拓宽小额信贷担保途径和力量,建立健全农民信用评价体系,扫除农户享受金融服务的不合理障碍和非必要限制。在物质担保和风险管控方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征信支持服务体系、贷款补偿基金等业务,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农村领域,共享乡村振兴红利。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2023-06-22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30314.html 1 让普惠金融 精准滴灌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