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玉龙
近日,三部门就惩治网暴公开征求意见,对在信息网络上制造、散布谣言,采取肆意谩骂、恶毒攻击、披露隐私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等行为依法严惩。记者调查发现,网暴的背后有花钱随意“轰炸”骚扰他人,“水军”推手刷流量等产业。随着政策法规的持续收紧,网暴产业链也越来越隐蔽。(6月20日《北京日报》报道)
据报道,曾经轰动一时的广州“血衣案”,当事者竟只花了760元钱,其中包括购买了标价500元的10万微博“僵尸粉”、160元的2万点赞数和100元的1万转发数,就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网暴“海啸”。一些“水军”和营销号的添油加醋、煽风点火,让网暴更加泛滥,而“法不责众”的心态也导致一些网民无所顾忌,跟风网暴就像是“社会性群殴”。
个人信息的公开泄露,是造成网暴的最基础一环。据专家表示,网暴者对于他人“精确”实施网暴,一是通过主动搜索或技术条件,获取了各类公开渠道上某个人的信息;二是通过不正当手段,从非法渠道买卖个人信息。大数据时代,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或加剧网暴事件屡见不鲜,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筑牢个人信息基石。
惩治“网暴”需要综合发力。随着《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国家司法机关将惩治网暴全面贯彻到整个司法环节,释放了“坚持严惩立场,依法能动履职”的重磅信号。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对1000名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93.9%的受访青年认为,防治网络暴力,平台应当守好第一道防线,承担事先审查的义务。对于网民个人而言,同样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坚决抵制网暴,做一个网络安全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