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7日

百场大戏唱醉万千观众

——黄梅县弘扬戏曲文化的探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刘萌

在黄梅戏的故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人气旺盛,持续火爆。

从2017年开始,黄梅县黄梅戏大剧院每年正月里连续一个月上演整本大戏,“正月里唱大戏”引来全国戏迷,1000多个座位,场场爆满。

今年3月28日,黄梅县黄梅戏剧院(以下简称“黄梅戏剧院”)送戏下乡到蔡山镇,单场涌入上万名观众。

演出:新时代群众更爱看大戏

由黄梅县政府采购,黄梅戏剧院担纲,每年送戏下乡近百场。

“从此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2023年农历二月初九,大河镇天门村的乡村大舞台上,刚从“正月里唱大戏”中谢幕的黄梅戏剧院演员们又在这里粉墨登场。

文化广场上挤坐着2000多名观众,有的来自邻县的武穴花桥,淘气的小朋友骑满了四周的院墙。

送戏下乡唱了2天4场,村民们没过足戏瘾,自发捐款,你一千,我一百,凑了16万元,要求加演5天10场。

黄梅戏剧院加演至第3天,新开镇村民硬是将演员们“抢”走了。

送戏下乡,村里自费加演,在黄梅是常事。

曾几何时,民间剧团在乡村盛行。如今,却是县剧院最抢手。为何?

“时代在进步,观众更想看大戏、看新戏、看美戏。”黄梅戏剧院院长余文新说,整本大戏动辄两个小时,虽然成本远高于综艺性的演出,但能真正展现传统戏曲的魅力。

黄梅戏剧院年均用于道具和服装更新的费用达20余万元。每次下乡演出都是全员出动,唱念做打,一丝不苟,光前期搭台就要一整天。村民龙金桥说:“虽然民间剧团一场只要5000元,我们还是愿意多花钱请县剧院。水平高,行头齐,看得过瘾!”

7年前,余文新决定每年正月初三开始,连演一个月大戏,质疑声不断。2018年除夕,一位青岛戏迷专程乘火车来黄梅看戏过年,让他感动不已,也大大坚定了信心。如今,“正月的黄梅”已经成为全国许多戏迷心中的圣地。

去年4月底,因为疫情暂停线下演出,黄梅戏剧院火速开通线上直播,将盛装打扮的演员请进直播间。才8个月时间,直播号粉丝就从几千飙升到30万,在线观看总人数达到1164万,单场观众打赏最高突破4万元。

传承:让黄梅戏持续走向大舞台

根据《中国戏曲词典》等权威著作观点,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成长于安徽安庆,历经70余年,从一个地方小剧种发展成仅次于京剧和越剧的全国流行剧种。

“只有多上台,演员才能成长,戏曲才有未来。”刚刚脱下戏服的周洪年说。作为黄梅戏剧院唯一的国家级非遗黄梅戏代表性传承人,花甲之年的他仍率领五代演员同台献艺,活跃在表演一线。

据统计,包括送戏下乡、外出商演、正月大戏、周末剧场在内,黄梅戏剧院的演员每年要参演大戏近150场,登台时间占全年的三分之二,一半的演员要在主演岗位上锤炼。

以戏促功,一批青年演员加速成长,黄梅戏剧院先后摘下9朵代表湖北戏曲最高水平的牡丹花奖。

优秀作品是戏曲传承的载体。1988年,由黄梅戏剧院原创改编的《於老四和张二女》进京演出。这部戏取材于黄冈农村生活,深受观众喜爱,从此流行全国,成为各院团常演常新的经典剧目。

近年来,黄梅设立数百万元的黄梅戏艺术基金,支持黄梅戏剧院每年推出一部新作或复排传统戏。联合省文联和黄冈师范学院等单位,该院创排的《青铜恋歌》《我的乡村我的亲》《一代艺伶邢秀娘》等作品热演全国,并先后获得屈原文艺奖和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现在,黄梅戏剧院可随时演出的传统和新编整本大戏超过30部。

2007年,黄梅在全省率先启动“戏曲进校园”。坚持10多年,校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演员和观众的沃土。2021年,从全县6000人中遴选的24个“好苗子”远赴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就读,他们将成为黄梅戏剧院第十代演员,接过黄梅戏传承的衣钵。

今年5月,两部大戏书写了黄梅戏新的历史。5月12日,大型黄梅戏《马毛姐》在北京首演,这是黄梅戏剧院与中国戏曲学院首次深度合作。5天后,黄梅戏剧院参与演出的黄梅戏《汤显祖》亮相广州,助力主角黄梅人梅院军摘得梅花奖。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湖北籍黄梅戏演员。余文新介绍,为这两场戏,黄梅戏剧院投入数十万元,并派出演职员20余人。

6月底,首届全国黄梅戏爱好者艺术节将在黄梅举办。届时,将呈现千人共唱黄梅戏和各地票友共演《女驸马》的盛况。“作为发源地,传承发扬黄梅戏传统文化,黄梅责无旁贷。”黄梅县委宣传部部长潘郭华说。

融合:发挥戏曲文化的力量

历史上的黄梅,水患频繁,唱黄梅调成为老百姓逃难的谋生手段。今天的黄梅,水患再难为害,黄梅调发展为黄梅戏,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地方形象的代言人。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5月20日,泉州市湖北商会的十周年庆典上,黄梅戏剧院应邀演出,一场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唱醉了现场观众。

由商会出资邀请,在当地院线演出,既提升商会的影响力,又推介黄梅,还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今年,黄梅戏剧院已谈妥北京、海南、上海等地的商演超过10场。

如今的黄梅,处处皆有戏。在景区,在校园,在市井街巷,在田间地头,人人都唱、都听黄梅戏。

“财神赐福咯!”今年春节,由黄梅戏剧院二团表演的沉浸式黄梅戏《天官赐福》在东山小镇问梅村天天上演,引得满场游客鼓掌叫好。

打好黄梅戏这张牌,黄梅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濯港太白小镇等景区每年举办戏曲庙会,小池滨江新区正在筹建黄梅戏文创产业园。

在黄梅,会唱戏是招商干部的合格标准。通过集中教学,黄梅的招商干部每人至少会唱三段戏。以戏为媒,迅速拉近与企业家的距离,黄梅戏成为招商引资的温情表达。

《人民至上启新程》《老两口学习二十大》,黄梅戏唱讲党的新理论,深受群众欢迎。

千年古县,灵润黄梅。就像水滋润了山川土地,黄梅戏也滋润了人的心灵,渗透进黄梅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黄梅戏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党委政府必须重视投资的公共文化产品。”黄梅县委书记刘欲晓表示,将继续做好融合文章,发挥戏曲文化的力量,以文化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2023-06-17 ——黄梅县弘扬戏曲文化的探索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29568.html 1 百场大戏唱醉万千观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