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5日

夷陵国家级生态农场——

废物循环用 蔬果可定制

嘉馥农业生态农场员工在采摘西红柿。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张国荣 岳黎


6月9日,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金和村嘉馥农业种植大棚内,绿油油的藤蔓上挂满黄色番茄,青色葡萄已经摘袋,广椒、小白菜等反季节蔬菜一茬接一茬生长。

嘉馥农业生态农场(以下简称“嘉馥农业”)建于2013年,占地面积928亩,采用三沼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生态循环种植模式。

最近,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公布2022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名单,嘉馥农业上榜,成为全国3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之一。

该农场与55家客户达成全年合作,每天约有6万多人品尝到该农场的生态蔬果,年订单金额预计8000多万元。

“猪—沼—菜”的生态循环

建设国家级生态农场有什么秘诀?

“废物循环利用、生态无公害是硬指标。”嘉馥农业董事长杨音耳介绍,农场有蔬菜种植区、水果种植区、畜牧养殖区,每个区域的废物都能循环起来。

生态养殖场内,1000头猪正在抢食农场种植的玉米和红薯,养殖场下方建有1700立方米的粪便收集池。“这些养殖废物集中收储后,经过4道过滤系统,被分为沼液和沼渣。”杨音耳说,沼液通过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直达植物根部。沼渣经发酵返到田里作底肥,实现“猪—沼—菜”生态循环化全利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则作为能源使用。

开车穿过田间,只见蓝色罐的沼液过滤系统在田间加压后,通过碗口粗的管道,运送至田间育肥,沼液则直接输送至整块田的“毛细血管”中。

“蔬菜离不开土、肥、水,种好菜必须把好土、肥、水的源头。”杨音耳介绍,沼液每周用一次,管网精确瞄准树根,就像“打吊针”,让平均施用量由1.4吨/亩缩减至0.4吨/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增至每公斤21克。

一个日光温室里,植株已长到约2米高,茄子挂满枝头。“这样一个大约600平方米的大棚,一年能产3万斤茄子。”现场技术人员介绍,为延长茄子生长周期,大棚一般会在6月底休棚,7月、8月晾晒返耕,9月份继续种植,适宜的温度加上生态有机肥料,茄子一年有8个多月的着果期。

一茬茄子采摘完后,腐烂的“下脚料”被集中处理,粉碎堆积沤肥,发酵后的有机肥又将回到地里,增加耕作层厚度,让植物根部营养吸收更充分。

“生态农场最应该注重蔬菜源头生态,不用化学肥料,不用化学农药。”金和村党支部书记杨俊说,农场所用的除虫技术,均由农业技术部门指定,6种蔬果获得绿色认证。

定制蔬果2小时配送至厨房

生态农场“小而美”,却投入高,怎样获得收益?

“只有走高端化道路,提升产品附加值,才有竞争力。”杨音耳说,除了提升农产品本身的生态质量,农场还尝试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配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绿色产业链。

农场专设12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在生态种植的基础上,提供洗净、切配服务。“很多客户想要原生态的农产品,却又不想带泥处理,我们就做成净菜,买来就能下锅,延长服务链条。”

每天早上6点,农场工人就开始忙碌采摘,一辆辆运输车将新鲜出炉的蔬菜运往车间。

刚从大棚出来的土豆,送往车间后经清洗,进入切配间削皮,切丝、切块、切片处理后,再塑封打包。另一边生鲜处理区,新鲜出炉的里脊肉,已处理成肉丝。

“一位客户预订了200人次的土豆丝和里脊肉丝。”车间负责人潘富指着菜板前的屏幕介绍,每个加工车间都有一个配菜屏幕,“中央厨房”根据前一天客户传来的菜单准备原材料,按流程进入加工车间,处理到什么程度,按照客户需求定制,拿到就能下锅。

在这里,原料粗加工工人就有20多人。每个加工环节都有监控,保证出厂前每一个环节的食品安全。

车间外,13辆冷鲜运输车辆整齐待命,胡萝卜丁、冬瓜块、肉丝等已经塑封好的食材整装待发,不到2小时,它们将会出现在宜昌各地的厨房里。

--> 2023-06-15 夷陵国家级生态农场——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29280.html 1 废物循环用 蔬果可定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