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段江平 刘学平
上大医院看病,人多排队时间长、路途较远、花费多;到乡镇医院虽就诊方便,但担心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跟不上……过去,不少基层百姓看病就医时十分纠结。
2019年,黄梅县试点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一家由县人民医院牵头,与10家乡镇卫生院和259个村卫生室组成;另一家由县中医医院牵头,与7家乡镇卫生院和213个村卫生室组成。在牵头医院帮扶下,镇、村两级医疗机构不断提高水平。
“心电一张网”建到村
“柯大嫂,最近身体咋样?”6月12日一大早,东观村村医杨红兵,背上药箱,跨上摩托车,来到村民柯国花家中。
听到熟悉声音,中风偏瘫的柯国花很高兴:“血压控制住了,身体感觉不错。这几年多亏你定期上门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告诉我怎么吃药。”
黄梅县独山镇东观村地处湖北最东端,与安徽省宿松县梅园村交界。村里330名常住人口,80%以上是老年人,半数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作为全镇唯一拥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村医,杨红兵是这些重点人群的签约家庭医生。
独山镇卫生院院长陈春阳说,2020年,县里每个村卫生室投入2万元,配备智能健康服务包,内有身份证读卡器、血压计、血糖仪、血氧仪、心电监测仪等多种健康检测设备,村医诊疗能力进一步加强。
今年5月,黄梅县中医医院建成“心电一张网”,连接医共体内的213个村卫生室,让农村胸痛患者得到及时、规范的诊疗服务。“我通过穿戴设备,读取患者心电图,实时传输,由县中医医院专业医师作出诊断,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如确诊心梗,医院立即开辟绿色通道接诊患者。”杨红兵说。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背后,乡村医生的收入保障也不断完善。杨红兵说,以前村医收入没有保障,每月只有1000元左右。现在他们的社保由财政补贴购买,加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年收入接近7万元。
“群众有个头疼脑热,再不用跑到10多公里外的镇卫生院去看。”东观村党支部书记柯珍珠说,村卫生室最多时,一天接诊六七十名患者。
乡镇卫生院忙起来了
6月6日早8点,黄梅县大河镇卫生院内科门诊室,县中医医院心病科主任魏贤光准时坐诊。
患有严重冠心病的夏仙花慕名而来,一番诊断,魏贤光建议她在镇卫生院住院做手术:“家门口住院,专家放支架,花费不到县级医院的一半。”她点头答应。
“过去遇到这种病人,都是抓紧‘往上送’。”大河镇卫生院院长高文杰说,如今,每周二、周五,县中医医院都安排心病、肺病、脑病、外科、中药康复科等专家来坐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二级手术和中医药服务等,在乡镇卫生院就能解决,去年门诊量3.38万人次、住院量2715人次,均大幅提升。
医改前,黄梅17个乡镇卫生院主要靠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吃饭,普遍存在着缺人才、缺设备的现象,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
“现在做检查,不用跑县城排长队,检查费还便宜70元。”75岁的李学富老人,在大河镇卫生院做完CT检查,仅10分钟就拿到县中医医院出具的检查报告。内科医生胡佳节说,受益的不止是患者,就诊病人多了,医生工作热情也高了。
黄梅县中医医院院长吴必祥说,该院以信息化为抓手,先后建起医学影像、心电、病理、临检及消毒供应五大共享中心,以推进城乡医疗同质化、一体化管理。
省城专家下沉县级医院
2018年,向武汉市三甲医院转诊病人5000多人;2022年,转诊病人不到2000人,转诊率下降47.47%。
这是黄梅县人民医院挂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黄梅医院”牌子,带来的喜人变化。
“小病就近看,大病县内治。”黄梅县卫健局党组书记张申红说,为实现这个目标,5年前,黄梅县委、县政府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签署“院府合作”协议,一大批优质医疗专家和管理专家从省城下沉黄梅,在县人民医院坐诊、手术、教学、管理等,推动综合改革、人才培养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县级医院治大病的能力。
40岁的方军,是消化领域专家,也是中南医院派驻黄梅县人民医院的第三任院长。他介绍,通过中南医院输出管理、人才,黄梅县人民医院诊疗水平大幅提升,可以开展三、四级手术。
目前,黄梅县人民医院正在创建三乙医院。医院党委书记汪义雄说,该院除了百万年薪硬性招引博士外,还通过柔性引才,聘请7个临床科室主任,每周到县医院工作一天,以医带教;聘请6个专家团队,每个星期轮流坐诊、手术查房。
“说到医共体,我们老百姓不清楚具体含义。但都知道一件事,家门口就有专家门诊,再也不用跑来跑去。”黄梅患者陈正发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