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通讯员 吴晓雪 洪梦婷
“运用我们的技术,水果等产品能够在40度的高温下实现更长期限保鲜。”近日,武汉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邻里鲜”成功入选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年会,获最佳创业项目奖,成为湖北省唯一在闭幕式上进行汇报的创业项目。
“大学为我提供了一片创业的沃土。”该项目负责人、武汉商学院大四学生蔡文豪兴奋地说。
学生创业项目申请10余项专利
“邻里鲜”团队于2020年初成立,成员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实践经验的本科生组成,同时还聘请了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领域专家作为项目的技术顾问。
经过300多个日夜、1200余小时的研发调整,团队成功突破了“生物保鲜膜”和“速冻保鲜箱”两大产品的技术,成功打破了传统保鲜技术的应用限制,有效缓解了市场产品普遍存在的保鲜期限短、所耗成本高、应用范围窄等问题。团队先后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累计申请技术专利10余项,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项目负责人蔡文豪从高中时就热衷创业,进入大学后很快就创立企业聚梦峰创,获得了阿里电商的天使投资和技术入股,创业项目覆盖武汉三镇50余家社区,每天为24万名老人进行在线服务,为武汉市500多名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目前,‘邻里鲜’团队的技术联盟已覆盖10余个省市、23家单位,预计到2024年,该技术产生的市场利润将超过2000万元。”蔡文豪说。
在武汉商学院,“邻里鲜”的创业案例并非孤例。近三年,武汉商学院大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等教育部重点大赛获奖334项,学生获批专利66项,注册企业数超60家,存续率超95%。在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下,大学生早早“嗅到商机”,创新创业成果大量涌现,如何厚植“双创”人才成长沃土,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拳脚的更大空间,成为该校创新创业工作的一道必答题。
多项举措厚植“双创”沃土
2017年11月,武汉商学院正式成立创业学院,挂靠招生与就业工作处,统筹管理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创业实践工作,构建具有武汉商学院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注册场地、创业登记服务,定期邀请专家来校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和创业门诊等活动,帮助创业学子了解行业政策、创业动态,为大学生创业团队问诊把脉……学校与武汉人才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各类活动,校内31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集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和创业实践基地为一体,为在校大学生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咨询指导、资金扶持、培育孵化等服务。
“去年10月,我看到学校发布了创业园可以申请门店的通知,马上就报名了。现在计划书变成现实,单月利润差不多有1万元。”得益于学校创业政策的扶持,大四学生黄言康在创业园里开了一家自己的蛋堡店,支撑起最初的创业梦。
黄言康说,为了开好这家小店,自己和合伙人师尹特意到江汉路水塔街“拜师学艺”,加上学校创业园区提供免费场地和“一对一”的咨询服务,自己首月就实现了盈利,现在从早上6点起床,要忙到晚上11点才能休息,虽然创业劳碌,但“蛋堡小店”的成功给了黄言康极大的信心。
“创业基因”课程与实践贯穿始终
从大一进校开始,武汉商学院学生就会学习创业基础和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饱含“创业基因”的课程贯穿大学四年,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养料。
在教师王全利的创业课上,学生们走出教室,开启校园内“5元创业”大挑战,学生们拿着5元创业基金,比拼一小时能赚多少利润。吉他弹唱、代写推文、线上服务、摆摊销售……学生们的新奇点子层出不穷,表现最好的小组凭着5元本金,一小时内赚回了420元。
除校内教师外,学校还聘请了一支由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以及政府部门专家组成的优秀创业导师团队,10个教学学院中有8个建有与专业、教学、科研相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场所。
6月,武汉商学院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周主题活动,邀请校友和知名企业家来校作培训讲座。学校1991届毕业生、现武汉东一味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炼从一碗牛肉粉出发,讲述创业点子、记忆学习、创新心理等内容,用自己30多年的工作经历,给同学们分享了鲜活的创业经验。
2021年,武汉商学院大学生创业园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武汉商学院创业工作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为大学生创新提供宽松的实践环境,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年均扶持、指导创业团队30余个,吸纳优秀团队入驻创业园进行创业活动及项目孵化,逐步建立健全融课堂、实践、科研、帮扶、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