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陈静 蔡清华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途径之一。大力发展制造业,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支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近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总体部获悉,由该部自主研发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已完成迭代优化,为即将承担的10余颗整星组装、集成、测试生产工作做好准备。
从“造生产线”到“用生产线”,空间工程总体部探索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新型制造模式,高标准打造我国小卫星智能制造样板。
单星研制和批量生产切换最快仅需7天
6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武汉卫星产业园智能制造指挥中心,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大屏幕。
透过屏幕,园区运营状况、卫星生产线运行数据、设备状态等一目了然。输入指令,机械臂准确地将设备装配至舱板的相应位置,动作“一气呵成”。
“智能生产线迭代优化,不是‘从0到1’,而是一个缓慢爬坡的过程。我们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创新技术、优化模块,实现生产线从‘能用’到‘好用’,最终实现整星总装生产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空间工程总体部副主任设计师马赫介绍。
2021年5月,由空间工程总体部打造的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完成第一颗卫星下线。该生产线仅用429天建成,突破11项关键技术,实现自动化率达到50%以上,小卫星的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单星周期缩短80%以上。同年,该生产线获评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生产线建成2年以来,已累计完成10余个型号的整星及数十项单机生产任务。
“此次迭代优化后,可通过多品种变批量生产模式,快速响应并服务于卫星批量生产,单星研制和批量生产两种模式切换的调试周期,可从20—30天缩短至7—10天。”马赫说。
空间工程总体部规划200亩科研用地用于卫星智能研发与生产,引进国际先进的产品设计平台和智能制造深化应用平台,并配套多臂协同装配装备、激光跟踪仪等共计180余台套的检测装配设备或仪器。
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随着5G与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正加速落地。未来10年,国内低轨卫星系统中,卫星规模有望达到3000—6000颗。
“有了可批量化‘造星’的卫星智能生产线,才能满足快速组网对产能的庞大需求。”空间工程总体部董事长邹广宝说。
“我们可依托卫星智能生产线已积累的技术成果和能力基础,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领域系统级解决方案。”马赫表示。
2022年10月,空间工程总体部成功中标一型隔热材料智能生产线项目,承担年产1万立方米气凝胶隔热材料批量化生产关键工序的条件建设。
今年2月,该部成功向客户交付航天某典型产品大部件智能装配单元。此项目以机器人为核心,包括多机器人协同测量、对接、拧紧、涂胶等装配功能,实现高端卫星制造装配的突破。
“经过多年实践与积累,我们已具备智能生产线总体设计、非标智能化装备设计、生产线布局规划与仿真等核心能力,能够提供具有航天特色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邹广宝说。
伴随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是新的人才需求。“湖北区位优势突出、科教资源富集,我们一手抓人才引进,一手抓本地人才培养。”邹广宝说,空间工程总体部依托院士工作站、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