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2日

脱贫只是起点,让农民富裕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标——

千亿县探寻“共富密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吴文娟 通讯员 胡纯波

现代化建设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

在我国,农业是近两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到2020年底,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省5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脱贫只是起点,让农民富裕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标。新征程,湖北如何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

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

一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毋庸讳言,相较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是我省“四化同步”中的短板。

生产端,农业种植效益普遍偏低,据有关部门对我省调查统计,在不含家庭用工成本的情况下,一季水稻亩均净收入约450元,小麦亩均净收入约345元。

加工端,链条不粗不长,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只有20%左右,很大部分副产物未得到综合利用。

市场端,品牌不响不亮,农产品物流营销体系尚不完善,滞销冲淡了丰收的喜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变农业是“四化同步”短腿状况,根本途径是加快农村发展。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紧紧扭住这个“关键”,真招实措壮大产业,真金白银培育主体,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从2014年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超过8%。

尤其是2022年,湖北走出疫情影响,经济承压固稳,位居全国第七;乡村振兴开局良好,第一产业增加值全国排位“由六进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09元。

但是,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候,容不得半点松懈与马虎。

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破2万元,我省低于全国;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16,仍处于较高区间,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倍差低于1.5,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均衡,甚至农村反超城市;我省城乡收入的绝对差值仍在继续拉大,已从2014年的14003元扩大到2022年的22917元。

“这说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乡村经营活动还不够活跃,农民就业仍存在困难,农村资源变成财富的通道尚未打通……”省社科院农经所副所长王薇薇坦言,乡村振兴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巧解“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这道动态平衡题,才能敲开“共富之门”。

千亿县打造共富先行区

郡县治,天下安。蛋糕怎么“做大分好”,关键在县。

强村富民,仙桃路径清晰:一手抓产业链农,一手抓工业带农,大力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

以经营净收入为增收主引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看,水草长得郁郁葱葱,就等投苗了。”5月20日,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鳝农印元兵加固池塘网箱,迎接新一年的养殖。

先锋村是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印元兵夫妇有700口网箱,养黄鳝、开冷库、卖饲料、盘鱼苗,把家庭农场经营得风生水起,去年赚了近80万元。

“家家养鳝,户户赚钱。”在先锋村,众多“印元兵”们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2022年村集体收入超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6万元。小小黄鳝“游”向全市,“拱”出一个产值过50亿元的富民产业。

增产、增效、增收,激发现代农业新活力。仙桃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一条黄鳝”越游越欢,带动小龙虾、河蟹、鮰鱼等齐头并进,特色养殖打开致富新天地;“一粒香米”稳产丰收,近3年,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172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70万吨,“水稻+”模式带动农民一田多收。

以财产性收入为增收新渠道,稳步推进“小田变大田”等农村改革——

在剅河镇千桥村,村民夏志华拿上“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去年,他将10亩田流转给祥宇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平时在合作社上班,“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加起来有8万元。”

盘活土地资源,成为农民增收的“源头活水”。祥宇合作社流转土地1.5万亩,发展稻虾轮作,探索年底分红。“通过机械化作业、集中采购等大大减少种地成本,让我们有更多的利让给村民。”理事长陈树介绍,农民租地得租金、务工得薪金、增产得分红,去年合作社带动周边50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1万余元。

截至目前,仙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规范流转106.84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46.23%。全市吸引、培育457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里刨金”,吸纳并带动农户总数超过26万户,社员户均纯收入比同行业非社员高出30%。

以工资性收入为增收动力源,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工带农——

自驾小轿车,路程5分钟,这是毛嘴镇居民别丽娜和丈夫赵金平的通勤时间,“上个月我俩结了1.8万元工资,不比外面少。”在镇上300多家服装厂,这样的“夫妻档”比比皆是,挣钱顾家两不误。

近年来,毛嘴镇抢抓服装产业转移机遇,依托“一条女裤”,打造服装特色小镇,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3万人。“夫妻进厂房,一年一台车,两年一套房”,成为当地产业工人增收的生动注脚。

古堤村位于毛嘴镇镇郊,村民在产业链上“谋生”。村支书张四清介绍,全村2532人,适龄劳动力几乎全在服装产业园上班,留守的村民也是农忙时节“扛锄头”,农闲时节拿“线头”“针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仙桃打造彭场非织造布特色小镇、仙西服装产业集聚区、环排湖旅游带等富民产业,帮助农民就近就业、就地致富,并以创业带就业。毛嘴服装产业园区连绵3公里的“乡村夜市”就是例证,每当华灯初上,城乡居民练摊,草根主播上线,点亮了“夜经济”。

一套“组合拳”下来,仙桃县域经济一马当先。

2022年,仙桃GDP在全省县域率先跨过千亿元关口,实现了一座城市能级的历史性跨越。

“大河有水小河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绩不俗:总量大,达24620元,仅次于武汉;增速高,增幅8.9%,稳居全省第一;差距小,城乡比为1.67,位列全省第二。

强县工程绘就“施工图”

今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均为农民增收单列一章。为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省委、省政府聚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两大目标,创造性地作出“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

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牛鼻子”。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星华表示,要在发展好第一产业的基础上,通过纵向延长链条和横向拓展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推广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一些地方产业不明晰,强县工程明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从2021年起,针对产业不大不强不特,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省领导挂帅的“链长制”,加强“合纵连横”,突破性发展优质稻、油菜、茶叶、小龙虾、柑橘等十大农业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物流仓储等新业态。一株艾草,十年长成百亿产业,衍生出千余款产品,“+文旅”“+康养”等加法越做越精彩;一颗柑橘,一次次“裂变”,“变”宽脱贫之路,“变”出农业现代化雏形,带动百万橘农增收,仅秭归县就诞生12个柑橘“亿元村”;一朵油菜花,深入挖掘花用、蜜用、菜用等多种功能,去年沙洋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万元,核心区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

针对龙头不强,合作社、家庭农场“小散弱”,我省积极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充分发挥其服务带动辐射引领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将更多农户嵌入产业链。

针对供应链短板,我省将分级建立联农带农投资经营平台,打造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平台,深化供销社改革,构建省市县乡四级供应链服务网络。

……

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湖北将带领荆楚儿女共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 2023-06-02 脱贫只是起点,让农民富裕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标——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27404.html 1 千亿县探寻“共富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