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邵安阳 唐玥
汛期已至,梅雨期将近,又到了地质灾害多发高发期。
我省地质条件复杂多元,全省已经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5万余处,遍布14个市(州、林区)、95个县(市、区)。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2021年以来,我省实施“人防+技防”,成功预警谷城县邓家坡茶厂滑坡、秭归县归州镇向家店村小岩头滑坡等35次地灾,避免可能人员伤亡291人,避免经济损失1600万元。通过“群测群防”“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等手段,全省3.2万名网格员日夜坚守,紧盯大地异动,布下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天罗地网”。
1.5万余处风险点网格化管理
“幸亏提前排查发现这处隐患点存在成灾风险,并及时组织3户群众撤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4月4日,十堰市竹溪县桃源乡自然资源所所长周鹏,看着砸毁门窗冲进屋内的石块感慨不已。
全省对1.5万余处地灾隐患风险点,实行乡(镇)、村、基层站所、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明确3.2万名网格员责任。网格员和2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分片驻守一线,常态化巡查值守。
去年,全年共发生地质灾害22起,是2001年有地质灾害记录以来灾害数量、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最低的一年。
扎实开展常态化隐患排查,去年全年出动12.2万人次,安排专家工作组5862批次13572人次,巡排查各类隐患风险7.7万点次。省级发布预警105期,覆盖预警对象53万人次。
每年的6月至9月梅雨期、短时强降雨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省自然资源厅实时关注雨情、水情、汛情,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按照预案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响应,不断完善预警响应闭环运行机制。
根据天气预报,结合今年的汛情雨情,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依然很重,主要风险区域为鄂西山区恩施、宜昌地区和鄂西北山区十堰地区,风险点为人员聚集区、农村房前屋后、交通沿线、工程建设区、水库、旅游景区等。
群防技防盯牢风险区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地灾并不发生在已掌握的隐患点上,我们还是要通过群防群治,点面双控,盯牢周边的风险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祖云透露,将贯彻落实全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结合,开展重点区域高精度调查和精细化监测。
2023年5月12日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自然资源部公布2022年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案例,湖北兴山“3·21”阳泉村崩塌避险案例成功入选,排名居首。
2022年3月21日18时40分,兴山县南阳镇阳泉村2组彭家院子后山新发生一起崩塌,造成周边房屋、村道、农田不同程度受损。因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提前预警,相关人员被撤离,避免可能人员伤亡13户40人。
自然资源部在本案例启示中指出,省、市、县提前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警信息直达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员和群测群防员是成功预警的关键。
在宜昌,有一支专给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监测设备的队伍,他们通过安装监测设备,时刻捕捉山体发出的细微信号,提前预警地质灾害。
央视播出了一段技术人员安装监测设备的画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视频中看到,长阳龙舟坪镇瓜子岭山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山下有13户居民。地质监测人员爬上危岩,“飞檐走壁”安装监测设备,预警地质灾害。
安装一套设备,监控一片区域。通过完善群防与技防相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目前全省已有6600余处隐患点安装了普适型专业监测设备。
学会地灾来了怎么跑
“由于强降雨,隔蒲潭镇幺屋村出现地面塌陷险情,人员要马上转移。”5月23日,云梦县隔蒲潭镇幺屋村,一场地质灾害演练正在举行,60多名群众参加。
在演练现场,演练过程紧张有序,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报告、应急抢险组协助“受灾”群众按预案撤离、医疗卫生组救治伤员等演练科目依次展开。最终,“受灾”群众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做好演习让群众知晓报警信号、撤离路线、临时避让点,一旦发生险情快速转移。”省自然资源厅介绍,这样的演练全省各地今年已搞了近700场。
近年来,我省局部地区强降雨频现,极端气候发生频率增多,强降雨致灾风险始终处于高位。由于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高、突发性强的特点,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加大等因素影响,地灾防不胜防。
在恩施州建始县高坪镇大店子村,家家户户门前贴着“防灾避险明白卡”,上面涵盖了危险区地点、灾害类型、危险区涉及人口、转移路线简图、相关责任人联系方式等等,防御事项简单明了,内容通俗易懂。
宜昌把五步避险法印在墙壁上,让群众熟知。
“全力做好地灾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吴祖云说,根据今年地质灾害趋势研判,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依然很重,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需严密防范。目前,全省各地在梅雨到来前正在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演练和培训,提高群众避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