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实习生 陈洁 通讯员 韩轩
未来乡村什么样?足不出户,所有信息“一屏掌握”。最近,地处鄂西北集中连片贫困山区深处的竹山县何家湾村出了名,省地质局扛牢做实驻村帮扶政治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地质+”赋能,将其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数字乡村”,为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提供了范本。连日来,一批批来自大山外的考察人员“踏破”小山村的大门,前来考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风”走进山村,实地感受新时代幸福乡村的未来模样。
发挥所长
“一张图”描绘未来乡村模样
走进何家湾村委会办事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道路、山体、森林、小溪等村情各要素在“实景三维图”上一览无余,立体化、全景式呈现出该村的地形地貌和房屋坐落。一侧的信息栏上,全村620户2068人的基本情况按照党员、村干部、脱贫户、“三类人员”、公益岗人员、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低保户、残疾人员等不同类型一一标注。山水林田茶等不同用途田地的面积、权属,以及地质灾害点、富硒土壤、碳汇资源等的分布情况应有尽有。
“村里的地理和人文要素基本实现了数据化、信息化了。鼠标一点,哪一户、哪个地块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省地质局驻何家湾村第一书记魏遵华介绍,何家湾村通过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为村民服务提供数字通道,为政府决策提供数字支撑,为乡村发展提供数字服务。“信息有变动,都会随时更新。”
竹山县溢水镇何家湾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下辖七个村民小组,每组村民总体集中居住,村各组之间相对分散,远的村民到村委会需要1个小时,村干部进组入户宣传政策、发布通知等既费时又费力。
如何最大程度发挥驻村帮扶效果,让全村发展驶入快车道?这是省地质局党委在统筹谋划驻村帮扶工作时考虑的首要问题。局驻村工作队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局属国土测绘院在地质和地理信息方面的行业专长和技术优势,历时8个月研发了何家湾村“地质+数字乡村”智慧平台,汇集全村人口、房屋、土地、河流、森林、产业等数据,建立“地质地理、村民信息、基层党建、村务公开、便民服务、智慧农业、资产管理、共同缔造”等8个板块,涵盖党建引领、农业发展、农村治理、惠民富民等内容。
从解决群众需求和服务乡村发展入手,省地质局跟进研发“数字何家湾”微信小程序,方便村民了解农村政策、村情动态、反映诉求和办事。在全村范围布设了33个摄像头、15组喇叭并联网运用,构建“应急管理一张网”,在理论政策宣传、地灾隐患监控、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张网”多次发现和制止村民焚烧秸秆、未成年人下河游泳、建筑材料被盗等不文明行为。
“数字乡村”上线后,还在不断丰富、方便群众生活。“太方便了,现在就算在外地也能办村里事,需要材料、办事程序一看就明白。”在新疆务工的喻淑平通过小程序提交务工信息后,成功申领了500元脱贫户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像他一样线上成功申领到补贴的村民还有100多人。目前,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该小程序购物。
参观者们来到何家湾村,大为惊讶:“数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偏远乡村成了现实,比城里还要便捷。”
“把脉”土壤
让产业更具含“金”量
登上茶山,凉风习习,山下小溪蜿蜒流淌,水田块块,村民们沿水而居。三盛茶业的厂房内,深夜还在忙碌着。“以前最好的芽茶每斤1600元,现在可以卖到2600元;普茶每斤300元左右,现在可以卖到350至400元。2023年,茶厂在竹山县名优绿茶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村支书喻亚军满脸兴奋。
茶产业是何家湾村的传统产业,拥有茶园面积1800多亩,年产值接近1000万元。受限于深精加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当地的茶产业品牌不响,销售市场仅以本地市县为主。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为先。得知当地茶农说,这边土质好,茶叶好喝,驻村工作队十分感兴趣。“地质监测不就是我们的强项么。”一经合计,工作队组织省地质局地质八大队技术人员对土壤和农作物采样化验,分析土壤成分和农作物富硒含量,采集各类样品56组,高密度、立体式摸清土壤和农作物富硒含量情况,推动茶叶品质从中低端向高端升级。
“根据化验结果,我们初步发现,茶叶含硒量分布不均,有些土壤里面硒含量很高,但是茶叶中含硒量并不高,有的恰恰相反。”工作队队员吴康生介绍,纳入的不仅仅是绿茶,还有油茶。据介绍,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如今非成林的荒山退坡改梯种植茶树,全村油茶面积已经发展到3000亩,大的油茶树有茶杯粗,小的油茶树有大拇指粗。下一步,省地质局将进一步分析研究土壤和农作物中的硒含量迁移关系,并分区域开展富硒认证,让产业提质增效更具含“金”量。
沿着村里绕行一圈,记者看到,通往茶园的道路修葺一新,两侧的樱花绽放,多处观景亭、游步道及沿河景观带正在修建,一片繁忙景象。“每到周末,集镇上或是周边村民来我们这边游玩的人很多,行走在樱花大道和茶山游步道中,别有一番景致。”
目前,该村在谋划茶旅融合发展,制定旅游规划。省地质局发挥自身优势,摸清地形高差、海拔、房屋位置等,为乡村旅游规划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将村庄打造成茶旅融合的网红景点。在省地质局的支持下,该村已建成两家民宿,2022年两家民宿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凝心聚力
“共同缔造”美好生活
“魏书记来啦,我们的厨房和厕所马上就修好了。上次你们‘爱心妈妈’活动搞得好,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留守儿童史子彧的奶奶对省地质局“爱心妈妈”开展关爱帮扶活动印象深刻。
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在乡村振兴这片广袤的试验田上,工作队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
“他们和村民们如今已打成一片。”村妇联主任姚俊鸽说,2022年8月,该村遭遇罕见干旱,村民们吃水面临困难,这场高温干旱考验,将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
工作队先后走访30余户村民,查看各家各户饮水现状,认真听取意见,收集意见建议24条。院子会上,村民们各抒己见,决定要打一场干群齐心协力引水抗旱的攻坚战。
新水源哪里找,沉淀池怎么建,材料怎么进山?工作队和200多位村民冒着高温,连续8天累计义务出工625人次,肩挑背扛,硬是将1吨多水泥、30多根钢筋和各类管材抬进山沟,引出了一眼共同缔造的“同心泉”。
行走在村里,这个集镇边上的小村庄时时都在上演“共同缔造”的鲜活案例。
何家湾村三组,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十分显眼,不少村民在忙着“搞建设”。三组曾经是出了名的脏乱差:生活污水排到小河,干枯的水塘里到处是垃圾,猪圈厕所乱搭乱建……
人居环境的改善,不是一家两家的事。村委会召集大伙开会,商量解决,刚开始仅有二三十人参加。工作队便协同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最终来了七八十人。
先修建污水处理池、再修路,一项项集体决议定下来。看似占地、砍树等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村民们也都给予理解支持,小包工头们亲自出工,老百姓自己动手砍树,不要一分钱。污水池修好了,土路变成了石板路,臭水塘变成了小花园、休闲广场、共享菜园。村民们感受到变化,开始主动拆掉乱搭乱建的破房、破猪圈等,一批居住在城里的、集镇上的村民们开始陆续返乡,目前在建和已建的回迁农户就有9户。
“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村民们从‘共同缔造’的一件件小事中,提升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感受家乡建设的变化。”喻亚军说。养老照料中心、幼儿托幼中心、改造农村厕所……一件件“共同缔造”事项已列入2023年的工作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