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调研需要了解信息、整理分析、列出问题、提出思路、总结经验,这离不开各类材料,离不开“一支笔”。
现实工作中,有的“一支笔”作用发挥得比较好,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基础,但有的“一支笔”的功能则在内外因素影响中走了形、变了样。
比如,调研本是党员干部要练好的基本功,但少数人把心思花在索要书面材料上,层层传导责任变成了层层索要材料。“一支笔”们不是超人,没有三头六臂,索要材料的压力传导下来,“5+2”“白加黑”“车轱辘转”产出的“作品”究竟有多少含金量,恐怕就要打上问号了。
避免这类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己这一关抓起,从“心”开始,握好调研的“方向盘”“操作杆”,推动风成于上、俗形于下。
要有一颗“求实心”。为什么党员干部自己该做的调研,结果却变成转嫁任务、材料加码?为什么调查研究的质量,本来应当看给群众解决了多少问题,为发展开出了多少“良方”,结果却变成看调研报告的长度和精美度?追根问底,还是少数人丢了实事求是之心、少了脚踏实地之意。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品质,党员干部内心对此有笃定认识、自觉追求,就能明白脚步该往何处迈、眼睛该往哪里看,从而“调”出实情、“研”之有物。
要有一颗“为民心”。有一些党员干部,说是要摸清情况、胸中有数,结果搞成转手他人,在材料里“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说是要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结果却变成了让别人的调查代替自己的调查,让别人的感受代替自己的感受,让别人的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民的心是装不出来的,把调研的责任转给下级,把该抓的事情推给他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敷衍、行动上的逃避,很难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可。
毛泽东同志曾说:“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保持清醒: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要有一颗为了人民群众、为了事业发展跳动的心,这样的“一颗心”比“一支笔”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