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2日

多捞第一手材料

——三谈调研务求“深、实、细、准、效”

湖北日报评论员

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有一种清醒:多捞第一手材料,做到兼听则明、防止偏听则暗。

实际工作中,有一种反差现象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比如,出台某项政策举措,出发点是好的,但基层群众获得感不强;一些党员干部自认为办的是实事好事,群众却并不买账。

有的反差是执行过程中做选择、打折扣、搞变通等带来的,有的反差则是政策、举措、办法没有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导致的。调研是善始善终的过程,就“善始”来说,如果了解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捞到的材料不深入、不精准,就可能导致解题的招数不对路。

所谓第一手材料,就是从基层、从群众那里直接获得的信息,是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信息。第一手材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最接近事物的本来面貌,最接近实践的真实风貌。多捞第一手材料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只有这样听真言、察实情,才能避免调研流于肤浅、以偏概全。

客观讲,打打电话、发发微信,查下网络、看下材料,也能了解不少情况,但没有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来得真实鲜活。

车间码头、田间地头、市场社区等,现实情况都不一样。有的问题埋得比较深、有些矛盾包得比较严,用小孩子的捞鱼网去捞,可能就捞不出什么,这就需要眼睛看得深一点、杆子伸得长一些,甚至挽起裤腿、下水捉鱼。针对捞到的第一手材料,拿出什么样的举措,不轻易出手,看一看能不能把自己问倒,想一想会不会被基层群众驳倒,走出自我感觉“差不多”“大概行”的舒适区,才能避免雪中送炭变成雪中送冰,才能防止基层明明在喊渴,却一个劲送馒头。

习近平总书记说:“了解情况的渠道千条万条,但是调查研究要放在第一条,这是不可替代、不会失真的一条。通过第二手材料了解情况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亲身调研。”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常对照总书记的话,扪心自问一下、反躬自省一番:有没有捞第一手材料?捞到了多少第一手材料?调研是否有所得?措施是否“有回甘”?

--> 2023-05-22 ——三谈调研务求“深、实、细、准、效”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25595.html 1 多捞第一手材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