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0日

追思先贤仰望哲学浩瀚星空 传承哲人精神润泽乡梓发展

张世英哲学美学学术 研讨会在汉召开

柏泉街居民慕名参观张世英书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北京大学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励基金颁发。(资料图片,东西湖区委宣传部供图)

张世英书院全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张世英书院同日揭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黄立 刘仪聆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就曾走出这样一位仰望星空的百岁哲人:他生于柏泉街,发蒙于老屋塆,负笈于汉上,游学于鄂西,学成于西南联大,先后授业于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及湖北大学,不仅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黑格尔研究专家,还创立了中国当代最具原创性的“万有相通”哲学体系和“美在自由”美学思想。

他就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哲学教育家——张世英先生。

2020年9月10日,张世英在北京与世长辞,用哲思为人们的精神世界留下了一盏明灯。

2023年5月20日,“万有相通 美在自由”张世英哲学美学学术研讨会在汉召开。同日,张世英书院在东西湖区正式揭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武汉市东西湖区获悉,该区将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展合作,共同支持张世英书院建设,并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美学和文化创意教学实践研究基地,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实践活动。

“我们将凝聚多方力量,努力把书院打造成体现张世英哲学美学思想的学术基地和文化样板,形成湖北武汉一张新的文化名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西方文化研究与交流贡献智慧,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凝聚人文力量。”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生经历

百岁哲人 上下求索

张世英书院位于柏泉生态旅游区入口处的楚镇景区内。车行银柏路上,远远就望见3座楚汉宫殿制式的建筑矗立路边,斗拱飞檐,古朴厚重。三者呈“品”字形布局,其中西楼为张世英书院所在地。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书院周边环境清雅,正门牌匾上“张世英书院”5个大字,由武汉大学已故知名学者冯天瑜所书。书院门前一对楹联“百岁哲人求索中西万有相通观世界,世纪沧桑心游天地美在自由亮人生”,用短短30个字凝练了老人的传奇一生。

“楹联中‘万有相通、美在自由’这8个字,代表了张老先生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境界,成为整个书院陈列展的主题。”东西湖区张世英书院运营负责人介绍,陈列展分为上下两层,总面积300平方米,分为前言、年谱、求学之路、教学生涯、学术成就、故乡情怀、诗意人生、语录、生平、藏品展示区9个部分,共展陈先生生前手稿、著作、藏书、书法、影像、证照、用品等一千余件。“下一步随着藏品增加、研学交流活动的逐步开展,书院还将另择新址扩建。”

漫步书院之中,参观者的思绪仿佛穿越百年,跟着这位世纪老人一起去经历那跌宕起伏、沧桑巨变的时代。

幼年时光——1921年,张世英出生于柏泉老屋塆农村,其父张启阁(字石渠)是中小学语文教员。受父亲影响,张世英自幼熟读《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陶渊明“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傲骨,屈原“以死明志”“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司马迁不甘于随声附和的风骨气节,都在其心灵深处打上了烙印。“不求闻达,要做学问中人”,这句父亲的教诲,成为张世英坚守一生的座右铭。

求学之路——1938年,武汉沦陷。正在念高中的张世英被迫离开家乡,在流离颠簸之中萌生了读书救国的宏愿。194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经济系,后转入社会系,最后转入哲学系。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西南联大为张世英提供了最深厚的滋养,他师从贺麟、冯文潜、冯友兰、汤用彤、金岳霖等名师大家,追寻到了一条终生贯之的学术道路。

治学之路——西南联大毕业后,张世英先后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执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美学中心从事教学研究近七十年,为北京大学的哲学美学教育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许多优秀学人。201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建百年,张世英先生被授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

学术成就

会通中西 独树一帜

在书院一楼,张世英的学术成就占据了满满一面展墙,展示着其生平所著(编)31本著作、2本译著、4套丛书、部分论文及全十册的《张世英文集》。

从1956年出版的《论黑格尔的哲学》,到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再到新世纪出版的《哲学导论》《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万有相通》等,这些著作清晰记录着张先生的学术研究轨迹与成就。

张世英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超杰如此介绍张先生的学术成就:“在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西方哲学(美学)史、德国哲学(美学)、中国哲学(美学)和中西哲学(美学)比较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通中西,构建了以‘万有相通’为核心命题,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性哲学体系,为从哲学层面回应中国的时代课题,为当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在国际学术舞台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被学界誉为‘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界的重要先驱者和导师’‘为中国哲学界的未来发展树立了典范’。”

作为哲学史家,张世英是以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研究闻名于世的。他的黑格尔哲学研究所具备的广度和深度、所达到的高度和水平,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黑格尔研究专家。他对黑格尔哲学的几乎所有部分均有深入研究,并有相应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问世。他早年所著的《论黑格尔的哲学》一书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其中文版先后印行了20余万册,在当时是不多见的黑格尔哲学入门书,甚至成了很多人的哲学“启蒙读物”。他的黑格尔哲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第14届德国哲学大会主席马尔夸特教授称他为“中国著名的黑格尔专家”。

经过几十年的“求索”和“勤耕”,张世英先生在会通中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哲学体系——“万有相通”的哲学。其核心思想是:万物不同而又相通。这个体系把中国古代“万物一体”的思想传统与近代西方的“主体性哲学”融为一体,既跨越了“古今”,又打通了“中西”,是当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体系之一。

家乡情怀

哲思精神 润泽乡梓

“张世英先生生前心系乡邦,多次回乡省亲,长年关心东西湖和柏泉地方建设,素为乡亲敬重。设立张世英书院是地方的心愿,也得到了先生的支持。他希望通过书院建设助力地方文化发展,提升东西湖柏泉古镇在全国的知名度。”东西湖区柏泉街相关负责人介绍,柏泉街茅庙集形成于殷商时期,作为盘龙城的“姊妹城”,有着3500年历史。近代以来,柏泉人口规模虽在万余,但名人辈出,辛亥革命先驱孙武、“地皮大王”刘歆生、裕华纱厂创始人张松樵、数学家周绍濂、经济学家陈恕祥、语言学家李格非等均出自这座小镇。

但一直以来,这些名人故事只在当地口口相传,并没有可知可感的实物载体来承载。近年来,东西湖区陆续整理出版了《柏泉经典古籍丛书》,打造了茅庙古集“柏泉家训文化长廊”,编制出版了《孙武传》《刘歆生传》等书籍。“筹建张世英书院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希望通过书院来绵延地方文脉,传承哲人精神,教化启迪民风,并通过文旅融合来丰富柏泉全域旅游的体验度,助力地方发展。”

书院是中国古代士人围绕藏书、读书、讲书、著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作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它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两宋,其所具备的导化性情、启迪智慧、教化人心的功能延续至今,因此成为传承张世英先生哲人精神的最佳载体。

张世英书院的建设还得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的支持。北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张世英先生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研究近七十年,为北京大学的哲学美学教育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张老的家乡建设书院,放在全国也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此举不仅可以打造湖北武汉新的文化高地和亮点名片,也能够不断丰富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推动双方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为此,东西湖区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将携手合作,支持张世英书院建设和发展,除收集和保存张先生生前资料、展示学术成果和生平事迹外,学院还将举办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研究传播丰富“万有相通”的哲学思想和“美在自由”的人生境界。

此外,张世英书院还将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美学和文化创意教学实践研究基地,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下一步,书院将聘请张世英先生的学生弟子、生前好友和相关专家学者担任书院的名义职务,指导帮助书院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活动,提升书院品位,扩大书院影响力。

张世英先生年谱

1921年 5月20日出生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老屋塆。

1930年 在汉口第六小学插班进入四年级读书,次年参加汉口小学语文、数学竞赛,均获五年级组第一名。

1941年 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经济系,1943年转入社会系,1944年转入哲学系。

1946年 从西南联大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1952年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与武汉大学哲学系全体教师一起回到母校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1956年 第一本著作《论黑格尔的哲学》出版,该书中文版先后印行20余万册,成为很多人的哲学“启蒙读物”。

2001年 80岁时为大一本科学生讲专业基础课《哲学导论》,开老教授讲基础课的风气之先。

2020年 9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张世英二三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整理

严正家风

张世英与父亲张石渠先生的感情极为深厚。他曾说,“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家里六子女,他无力让所有人受教育,把希望寄托在我一人身上。我小时一言一行都受到他的管教,最怕他,也最爱他,他对我的教育直接影响了我的哲学生涯。”

张石渠对张世英的教育方法,比较传统。张世英说,从5岁发蒙,到9岁离家,自己一直是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学,先学《千字文》,再背《论语》《孟子》《古文观止》,“背不下父亲就打、罚跪。”

父亲最喜欢的陶渊明诗词,张世英记得最牢。等到张世英读小学时,国文游刃有余,几十年后仍对古文经典把控自如,他才品出传统教育的优点和父亲的苦心。

古井自勉

每当回忆起童年时光,张世英总会谈起柏泉古井,并多次撰文回忆。

相传大禹植柏于大别山巅,其根穿至柏泉乡,喷然出泉,故名。古井位于一个方圆约两三亩地的荷塘中心,井水的水位终年如一,从不因井外荷塘水势的涨落而稍有移易。

张世英认为,这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的奇迹,而且增添了非常深厚的人文趣味。因为古井既是一般诗人寄兴之所在,更是秉质坚凝的人格和崇高品质的象征。

他回忆说,柏泉乡不止一位文人,曾借古井以自勉或告诫后人:“作为一个柏泉人,就要像柏泉古井那样,不随波逐流,做一个特立独行之士。为仁由己,为学为己,绝不随声附和,言不由衷。”

他回忆,“我从小就听父亲说,生长在柏泉这块土地上,就要像柏泉古井那样有不苟流俗的精神。柏泉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一处‘秉坚凝之质’,可供人‘独游泉石’的仙境。”

三转专业

电影《无问西东》上映时,曾引发了很多人对西南联大的憧憬。电影中有一位学生连换了三个系,其原型就是张世英。

张世英从1941年到1946年在西南联大就读,先后选择了经济系、社会系,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奋斗方向。彷徨之时,贺麟先生所开设的《哲学概论》唤起了张世英对生命的思索、对真理的痴迷,先生的哲学之路自此开启。

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张世英结识了中文系的同学彭兰。彭兰是闻一多先生的干女儿和高足,与张世英同为湖北老乡,又常以诗相酬和,一来二去,两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情。

闻一多先生得知他俩的恋情后,便约张世英到家中“面试”,并劝说他“走出象牙塔”。后来,在闻一多先生的促成下,张世英与彭兰喜结连理。在往后的学术之路上,张世英身虽在象牙塔,心却始终关照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一名坚定无畏的探索者。

--> 2023-05-20 追思先贤仰望哲学浩瀚星空 传承哲人精神润泽乡梓发展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25450.html 1 张世英哲学美学学术 研讨会在汉召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