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9日

打开群众“话匣子”

—— 一谈调研务求“深、实、细、准、效”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调查研究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搞好调查研究,就要和群众说得上话。

有的党员干部可能认为,说话谁不会?其实不然。从现实看,同样是到基层调研,有的同志进入状态比较快,能让气氛活跃起来,群众能对他讲出实情实感;有的同志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挤牙膏般聊上几句,几个来回过后,就聊不下去了,只能“尬聊”收场。

搞调查研究,听不懂群众心声,打不开群众“话匣子”,会产生一种不好的结果:哪怕坐在一条板凳上、站在一块田地中、聚在一个车间里,也会产生距离感。这样一来,就很难通过调查研究取到谋事真经、成事妙法。

打不开群众的“话匣子”,看起来是表达方式问题,实际上是作风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曾语重心长地讲:“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讲不好群众语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懂得人民群众的心。很多时候,人民群众看党员干部,不是简单看你带来多少资金,而是看你带来多少真情、付出多少真心。官气十足、高高在上、端着架子,走不进群众内心,听不到群众真话,也不可能讲出群众愿听、爱听的实话。要知道,只有满腔热情才能换来饱含真情,只有推心置腹才能换来敞开心扉,只有心心相印才能换来春风化雨。

打不开群众的“话匣子”,看起来是和群众“对不上话”,实际上是了解基层不够、根脉扎得不深。

现在,党员干部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也有少数人比较“宅”,习惯了坐办公室,听人汇报,习惯了文件中来文件中去,对基层的认识依赖于会议和材料。一旦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就会有寒暄过后“不知道怎么聊下去”的困惑。有的年轻干部工作历练不深,如果对相应领域的工作缺乏深入了解、对群众遇到的困难缺乏深刻体会,就可能不知道怎样与群众对话,甚至还可能说一些外行话。掌握群众语言是融入群众的方式,腿跑得勤一些、腰弯得低一些,搞清楚群众喜欢什么、反对什么、忧愁什么、期盼什么,了解村情怎样、社情如何,才能避免“说不上去、说不下去、说不进去”的尴尬。

曾有一则报道,一位年轻扶贫干部到贫困户家中核实帮扶情况时,这样问:“老乡,你享受住院‘零支付’政策了吗?”贫困户听后一脸茫然。随行的村干部赶忙“翻译”:“老辈子,小伙子问你住院掏钱没有?”贫困户这才听明白。基层和实践是群众语言最活跃的课堂,也是群众语言最集中的地方。党员干部要放低姿态、放下架子、放平心态,会说“群众话”、能唱“百姓曲”、善谈“民生理”,让调查研究在打开群众“话匣子”中走深走实。

--> 2023-05-19 —— 一谈调研务求“深、实、细、准、效”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25262.html 1 打开群众“话匣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