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8日

三代高铁设计师讲述“零的突破”——

1.4万公里的创新之路

由铁四院设计的武广高铁东平水道特大桥。(铁四院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通讯员 刘博 张启山

高铁飞驰,张扬“中国力量”,也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铁四院成立70年来,设计建成高铁里程超1.4万公里。一次次“零的突破”,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对话三位高铁设计师。

“希望号”让我震撼,也让我有了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讲述人】王玉泽63岁

全国工程勘察

设计大师

原铁四院副院长

京沪高铁设计

总体设计师

时速350公里,是京沪高铁的运营速度,也是世界高铁运营最快速度。自此,相距1318公里的京沪实现“朝发午至”。在王玉泽办公桌旁,摆放着他在京沪高铁通车时的合影。

王玉泽,是与“中国速度同行者”之一。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被问及乘坐新干线的感受时回答:“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

那一年,王玉泽考上西南交通大学,是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毕业后,王玉泽成为铁四院的一名技术员。

求学时的经历至今镌刻在王玉泽记忆中:从江苏到四川,要先坐轮船、再换乘火车,一路辗转需要近60个小时。“从窗户爬进车里,购票难、乘车难。”

铁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线。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不能没有高速铁路!

1990年初,我国提出建设首条高速铁路——京沪高铁,此前,我国没有任何高铁的设计经验和设计标准。3年后,年仅33岁的王玉泽被任命为京沪高铁南京至上海段总体设计负责人。

为给京沪高铁的研究设计打基础,1995年,铁道部组织第一批高速铁路技术研修班前往日本学习,王玉泽便是其中之一。

当乘坐“希望号”高速列车往返东京大阪时,270公里的时速让王玉泽震撼,也让王玉泽有了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回国后,王玉泽和同事几乎翻遍国内外所有的相关资料,攻克了京沪高铁勘察设计一道道难关——

建立中国第一个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段,掌握应对软土沉降的“杀手锏”;在国内首次开展高速铁路高架车站研究;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实现高速大跨深水桥梁建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摸清京沪高铁徐沪段沿线600余公里“家底”,确定了最为关键的线位与站位。最为不易的是,他们编制完成《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系列技术规范,为高速起跑的中国铁路“划定跑道”。

2008年,京沪高铁正式开建。此后,以京沪高铁技术为蓝本的高铁工程,在全国“遍地开花”:京津城际、武广客专、沪宁城际、郑西客专……京沪高铁成为中国高铁名副其实的摇篮和代表作。

“在豆腐上盖房子”,我的作品经得起检验

【讲述人】施福根44岁

铁四院线站院

副总工程师

汉宜铁路站场

专业设计负责人

汉宜铁路,湖北最繁忙、运能最充足的铁路线路。

2006年,施福根从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铁四院工作。汉宜铁路便是他设计的第一条高铁。

江汉平原,河网稠密,湖泊多,软土也多。“在深厚的软土层上控制沉降非常困难,就像在‘在豆腐上盖房子’。”施福根说,设计中,团队采用管桩、搅拌桩等复合地基,控制路基沉降,确保了轨道平顺和运行安全。

2012年,汉宜铁路通车前夕,铁路部门组织联调联试。带着刚出生百天的女儿,施福根登上武汉开往老家枝江北的列车。“高铁一路平稳运行,她全程没有哭闹,我的作品经得起检验。”施福根说。

10年间,汉宜铁路驰骋江汉平原,也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飞驰”。沿线城市GDP总量从2011年1.1万亿增至2021年2.87万亿,增幅1.6倍。待沿江高铁通车,汉宜两点之间最快将压缩至1小时左右。

如今,在高速铁路路基建造领域,铁四院已走在行业前列。

今年4月,由该院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完成的《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小变形控制理论与技术》获得中国铁道学会公布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项目提出了国际领先的软土路基沉降控制和变形修复计算基础理论,形成国际首创的路基智能监护模式和变形修复技术,极大推动我国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进步。

年轻人敢拼敢闯敢想,“一键成图”不是梦

【讲述人】郑晓强32岁

铁四院线站院工程师

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

总体设计负责人

武汉至宜昌段

副总体设计负责人

长江湖北段沿线,一条钢铁巨龙绵延生长,横贯东中西、连接六省市、串联三大城市群。

这个超级工程,由铁四院参与设计。2016年,郑晓强从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其中一员。4年后,他便成为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总体设计负责人,同时兼任武汉至宜昌段副总体设计负责人。

像铁四院多数年轻人一样,郑晓强敢拼、敢闯、敢想。在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的勘察设计中,他带领团队全面启用智能勘测技术。

以往,铁路勘察以人工为主,肩背仪器、翻山越岭、风吹日晒,勘测手段单一、环境恶劣,且测量效率低下、精度受限,无法保证质量。

“如今,借助无人机、激光雷达、倾斜摄影等新的测量技术,便能高效建立全线三维地形图,实现勘察设计的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郑晓强说。

郑晓强团队的成功尝试,成为其他高铁工程全面推广智能勘察设计的起点。去年,由铁四院牵头完成的铁路勘察应用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基本实现北斗全替代GPS,形成了铁路系统新的精密控制测量体系和智能勘测技术。

拥抱数智化浪潮。眼下,铁四院从勘察设计源头出发,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助推勘察设计数智化转型升级,畅想“一键成图”落地,以智慧交通建设引领行业变革。

--> 2023-05-18 三代高铁设计师讲述“零的突破”——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25161.html 1 1.4万公里的创新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