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6日

3处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黄石让老厂区活起来潮起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董剑新 李迪

因矿建厂,因厂设市。如今,黄石中心城区仍留有大量老厂房,部分成为宝贵的工业遗产。

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黄石是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截至目前,工信部等已公布三批次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全国各地累计102处入围,其中黄石独占3席,是全国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时光荏苒,老城褪去,新城崛起。黄石探索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工业遗产。但如何做到“保护”与“利用”两者兼顾,仍是道难题。

百年老厂变身城市博物馆

5月8日,黄石市黄石港区,华新水泥旧址博物馆,岁月侵蚀的窑体、高大的筒仓、火车头、铁轨,展览馆、书店、酒庄、咖啡馆、茶室,仿佛历史与现实在这里相遇。

“华新水泥创建于1907年,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其中湿法加工水泥窑设备1946年从美国进口,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回转窑设备。”讲解员黄菁说,这是我国现存生产时间最长、生产线系统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产。

华新水泥旧址2013年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评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黄石市政府创新模式,由市城发集团投资运营,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开发。黄石市城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华新水泥旧址占地近600亩,按功能规划分为文博、文创、文商三大片区。其中,文博片区约174亩,含36处文物建筑,用于市民和游客参观及科普教育,免费对外开放; 文创片区211.7亩,含48处文物建筑,业态定位为潮流夜经济街区、城市阅读空间;文商片区约152.7亩,为开放式商业街区。

现在华新水泥旧址有了新身份,既是湖北水泥博物馆,又是华新1907文化公园。“五一”小长假,游客慕名而来,游旧址、看展览、逛集市,来一次城市营地狂欢,在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水泥窑体下拍婚纱照,许下“百年好合”诺言,这里成为黄石“网红”打卡点和城市文旅新地标。

仍有大量工业遗产闲置

下陆区是老厂房较集中的中心城区,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陈泽介绍,“高峰期区内聚集了东钢、纺机、省拖、煤机、大冶有色、黄石标准件厂、十五冶等7家大型国企,随着破产、重组、改造、搬迁,现在还在生产的企业所剩无几。”

广州路是下陆区一条主干道,曾赫赫有名的东方钢铁厂(简称东钢)坐落在这里。东方钢铁厂建于1958年,从上海迁来,是“三线建设”的历史印迹。作为新中国首批钢铁厂,东钢内焦化、炼铁、炼钢连铸厂房保留完好,见证了我国钢铁工业国产化的起步之路。

相隔不远,黄石纺织机械厂辉煌不再。黄石纺织机械厂1966年从上海迁到黄石,几经改制,现在隶属央企北京经纬股份。“厂区占地近400亩,大小建筑近100栋,厂房、宿舍楼、医院、学校等一应俱全。”老员工杨志刚介绍,高峰期有2300多名工人、近万名家属在这里工作、生活,现在主要靠厂房租赁维持运转,只剩20多名留守人员。

走进湖北省拖拉机厂老厂区,一道蓝色的隔离墙将厂区一分为二。企业留守人员尹国亮介绍,“围起来的150亩,被一家浙江企业通过法拍程序拿走。剩下的一半,土地和相关资产,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

黄石2019年公布首批19处市级工业遗产名录,包括冶金、水泥、煤炭、机械制造等工业门类,目前仅华新水泥、大冶铁矿实现活化利用,还有大量老厂区、老厂房,成为横在城市中心的“烫手山芋”。

探索更丰富的活化利用方式

德国鲁尔区把曾经的工业老厂区改造成高雅文化小镇,成为世界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黄石市邀请这一经典案例的设计师鲁兹父子团队操作东钢的改造规划设计,但因造价太高而搁置。

2021年,黄石入围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部分工业遗产活化开发利用纳入项目清单。经过两年建设,不少老厂区家属楼、道路、设施设备得到修缮、美化。黄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工业遗产活化利用首要是保护,其次是开发,如何做到两者兼顾,是道难题。通过引入市场主体,探索东钢、纺机、拖拉机厂等老厂房的活化利用。

“黄石近代重工业遗产多、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和艺术价值。”4月17日,文旅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一行来黄石调研时说,黄石工业遗产完整呈现了我国古代的矿冶文明、近代曲折发展的工业史进程、现代辉煌的工业腾飞之路,其完整性、系统性、代表性全国罕见。相关专家建议,黄石工业遗产散落在不同区域,应连珠成串,设计旅游路线,产生综合连片效应。同时,应进一步挖掘、整理其内涵,探索更加丰富的活化利用形式。

--> 2023-05-16 3处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24705.html 1 黄石让老厂区活起来潮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