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2日

有0.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访武汉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曾和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莉

名医档案

曾和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医30余年,长期专注于心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等课题,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兼大血管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员、《中华心血管病》《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内科急危重症》《临床心血管病》《心脑血管病防治》《现代医院》等杂志编委。

问题一

记者: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维持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之源,要在这个区域动手术,无异于在“悬崖上走钢丝”。您在这条钢丝上走了30多年,对各类手术有无年龄“禁区”?挑战过哪些医学极限?

曾和松:只要患者有0.1%的希望,我们就会尽100%的努力。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出现冠心病的情况越来越多,通过不开胸的介入手术、微创手术化治疗后,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如,一名96岁的患者因冠心病引发心梗入院,我们分别于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各植入一枚支架,解除了冠脉狭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即使是婴幼儿,我们也具备技术通过介入手术进行救治。一名年仅11个月的男婴患罕见病,肾脏动脉细若游丝,致使肾脏不断萎缩,引发高血压。如果不及时处理,患儿将失去肾脏。在多个学科的配合下,我们为其进行了肾动脉球囊扩张手术,在0.5到0.6毫米粗的肾动脉中放入导丝,为患儿扩张肾动脉保肾。术后,患儿的肾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减轻,血压得以控制。这名男婴是当时全国做该项手术年龄最小的患儿。

问题二

记者:为了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存率、生活质量,在各种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症的诊治上,有哪些探索和创新?

曾和松:一名56岁女患者主动脉瓣狭窄伴有冠心病,原计划用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从股动脉处开个小口,利用人体血管通路,在血管内为患者换新的主动脉瓣并植入冠脉支架,全程无需开胸。然而,患者血压居高不下,经查合并有胸降主动脉起始处狭窄,仅有正常管径的1/5。用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通过股动脉输送瓣膜已不可行,我们迎难而上,在国内首次进行了一站三式“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主动脉缩窄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利用股动脉为入路,用支架撑开患者狭窄的胸降主动脉及堵塞的冠状动脉,然后用颈动脉为入路,解决主动脉瓣狭窄。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一周后健康出院。

此外,我们成功完成我省首例主动脉缩窄支架植入术,填补了省内空白,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主动脉夹层的急诊介入治疗。同时,在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救治、脉冲电场消融技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无射线心脏电生理、肥厚型心肌病消融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复杂冠脉及大血管介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高血压诊治、心血管少见罕见病的诊治、基因诊断与基因分型指导个体化医疗等方面创新。

2020年,我们的科研团队通过临床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研发出可以通过“听诊”识别新冠肺炎的新技术,为新冠肺炎快速诊断提供了全新技术手段。

问题三

记者: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主动脉夹层病例约20万例,该病死亡率较高。长久以来,主动脉夹层精准诊疗技术一直是国际心血管病领域的重大挑战和前沿问题。在突破这一医学难题上,有哪些成果?

曾和松: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局部撕裂,受到主动脉腔内高压血流的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改变,是一种灾难性的心血管急症,危害性大、死亡率高,发病48小时死亡率高达50%,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外科开放手术和腔内介入治疗。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精准的治疗体系和高精度的预警模型依然缺乏,是亟待解决的三大技术瓶颈。

为此,我们围绕主动脉夹层的风险预警、高危人群筛查以及精准个体化诊疗理念创新,创建了主动脉夹层精准防治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我们创建华中地区最大的主动脉夹层生物样本库,首次描绘主动脉夹层致病基因突变图谱,构建了准确率达99%的主动脉夹层高精度风险预警模型,研制了主动脉夹层快速基因检测试剂盒并成功转化临床应用。

我们还率先提出主动脉夹层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判断依据,首次对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按照分类和危险分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诊疗策略,在300余家医院得到应用,临床诊治15万余例患者,院内死亡率从14%降低至3%,5年生存率达95%。

问题四

记者:如何让基层和偏远地区群众享受到同济专家的医疗服务?

曾和松:我们对恩施州巴东县人民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定期派专家到当地医院坐诊,进行技术帮扶,实施同质化管理,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我也曾到该院支援3个月。目前,该院是鄂西南地区最先开展急诊介入手术,手术种类多,介入量最大的医院。

平时,我们通过实地指导、远程会诊、病例讨论等方式,指导该院医护人员,提高其救治效率和质量。同时,危重时走“绿色通道”转诊至同济医院,脱险后再转回当地医院康复治疗直至出院的双向转诊模式也正在构建。

我们还不断完善医联体各项工作,目前已与120余家医院建立密切医疗和学术联系,定期提供医疗会诊、业务指导、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质量控制、学科建设和科研协作的共享平台。

2022年7月20日,同济医院与7家社区医院签约,为急性胸痛患者直达同济医院胸痛中心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路程,实现国家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双向奔赴”。

--> 2023-05-12 ——访武汉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曾和松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24316.html 1 有0.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