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5月8日15时,走进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80岁的王志兰刚刚午睡醒来。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这次她享受到了老年病科“一站式”服务:“别提有多方便了!医生说下周就能出院。”
据统计,2021年,襄阳市60周岁以上老人突破100万,占总人口的20.70%。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复杂,相应的医疗康养需求也高于一般群体。
在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室,把医疗资源引入养老机构,通过科技手段将医疗服务送进家门……近年来,襄阳市持续推进“医疗+康养”深度融合,让老年人安心更暖心。
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
王志兰老人来自南漳县板桥镇,一周前因糖尿病引起并发症入院。“刚来时老人每顿要吃9种药。经过诊疗,现在只需服用5种药物。”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室主任蔡和伦说。
2013年,该院在全市率先开设老年病科室,目前有11名医生和20名护士,大多有心脑血管、神经、呼吸等专业背景。
过去,老年医学科在医院普及程度不高,经常挂靠其他科室,老年患者就诊要在多个科室奔波。如今,老年病科室不仅配备了微量泵、除颤仪等多种诊疗设备,还为就诊老人提供综合评估和心理安抚。“诊疗更有针对性、服务更贴心!”蔡和伦介绍,“目前,每月门诊量约2500人次,每月住院患者200人次左右。”
立足治疗,目标康养。开设两年多的襄阳市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不仅提供老年病诊疗,更提供按摩护理、哀伤辅导、临终关怀等特色服务。
85岁的黄奶奶是一名肿瘤晚期病人,护士程丽丽对其老伴李爷爷进行哀伤辅导:“黄奶奶希望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在家里度过,我教您一些按摩手法,回家后用得上。”李爷爷很感动:“我到了那一天,也来你们科室。”
襄阳市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科主任杨颖提出建议,打通“医养中心—老年病科室—重症专科”渠道,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有慢性病但未达到住院指征的患者,可以入住医养中心;若达标,可转入老年医学科就诊;若病情加重,则转至重症专科。”
医疗资源搬进乡镇养老院
5月5日至6日,连续两天阴雨天气让70岁的艾艳芝奶奶双膝疼痛。
在襄阳市石花夕阳红康复中心,艾奶奶正接受艾灸治疗。“有没有发热感觉?”该康复中心负责人王勇询问。“多谢你,舒服多了。”浓郁的艾香中,艾奶奶脸色红润。
艾奶奶能得到周全照料,得益于谷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对该康复中心的托管。
2014年,谷城县第二人民医院筹措资金450万元,将原谷城县石花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改造成为康复中心,内设住宿区、诊疗区、娱乐室等,配备120张床位和制氧机、复苏气囊等医疗设备,石花镇中心卫生院7名医生、11名护士进驻康复中心。
如今,“卫生院+养老机构”在襄阳市很多乡镇渐次铺开,建场所、配设备、派人员,让老年人就近就医、及时就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绝症。
保康县城关镇卫生院与城关镇颐养中心比邻而建,74张床位长期满员。93岁的曾广淑老人来此5年,从坐轮椅到独立行走几十米,从吵闹回家到儿子接都接不走,老人说:“有人陪我说话,有护士教我做操,有医生随叫随到,比在家里舒服多了。”
2021年以来,襄阳市积极推进20个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全市医养结合床位3732张,入住老人2546人,部分机构还开展老人失能评估、康复训练、临终关怀等各种服务。
智慧医疗服务送到家中
“要不是这套智慧养老系统,吴奶奶去年就走了。”5月7日,在襄阳市襄城区民主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党委副书记王方凌回忆,2022年10月底,税务局家属院居民吴奶奶在洗手间晕倒,智慧养老系统及时报警,网格员迅速进入家中施救,老人转危为安。
在各类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占据相当比例。如何满足居家老人尤其是特困、独居老人的医养需求?2021年以来,襄阳市卫健、民政等部门累计投入逾千万元,引入智慧养老系统,老人一键“呼叫”,服务随时上门。
民主路社区的智慧养老系统于2022年投入使用,具有一键呼叫、雷达监测、烟(气)感传感、门磁感应等功能。王方凌调出实时视频,老人在家中的活动轨迹、心率呼吸等信息一目了然。“比如老人上卫生间,超过10分钟没有出来,系统自动报警,网格员入户了解情况。”她介绍。
襄阳市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已有近万名居家老人纳入智慧养老系统,大数据的汇集更加促进精准养老服务。在襄阳市樊城区铁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在进行系统调试,全社区4260名老人的信息汇集于此,通过健康监测、心理评估、精神状态等因素进行服务等级分类。
“有的每天上门,有的定期上门,有的电话询问,这些服务数量、质量又反馈到智慧养老系统,倒逼服务更精准。”铁路社区党委书记龚新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