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曾丽连 李肖肖
4月29日,“五一”假期第一天,中建三局一公司钢结构产研基地(荆门)车间机器轰鸣、钢花飞舞,工人穿梭,热气腾腾的生产景象扑面而来。
作为湖北省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这里布有钢管束、钢筋桁架楼承板和各种构件11条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达10万吨/年,也是荆门最大的钢结构生产基地。
钢梁旁,48岁的梁梅芳带着陈中香赶做构件焊接。今年以来,基地承接武汉滨江商务区天街、中建福地星城二期、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等十余个项目3万吨各类钢构件的订单生产任务。
梁梅芳从事焊工长达15年。之前她下岗后应聘过很多行业,苦于没有手艺。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梅芳接触钢结构行业开始学习焊工技术。
梁梅芳肯动脑筋。2012年,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项目的钢结构焊接工程是个很大的挑战。该结构由多支管树杈柱直接支撑屋面铝合金格栅,多支管树杈柱主要为手工体系,构件制作精度及焊接质量尤为重要。
此前,梁梅芳连树杈柱构件长啥模样都不知道。于是,她和老师傅们一起查阅书籍,和技术部同事反复摸索研究,历时一周确定基本模式,现场组立、焊接一气呵成,老师傅们都赞不绝口。
2022年2月,梁梅芳来到产研基地,带出了20余名优秀焊工。
梁梅芳的同事,同样从事焊工15年的陈义英,2008年前还在京山农村种地,后来随丈夫参加工地建设,向老师傅学起了焊工技术。
“我出身农村不怕苦。别人嫌累不愿做复杂构件,我都抢着干。”陈义英笑着说。
15年时间,陈义英凭着吃苦精神,从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优秀的老师傅。2022年7月,基地劳动技能比武大赛,陈义英从一群大老爷们中脱颖而出,获得焊工组第一名。
在产研基地,像梁梅芳、陈义英这样既从事焊工、铆工等工作又带学徒的女工有20余名。她们大多经历了从农民、个体户到产业工人的转变,拥有娴熟的职业技能、稳定的就业环境。
“钢结构建筑被誉为‘绿色建筑’。在基地,我们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加强技能培训,能带动更多的产业工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梁梅芳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