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然 通讯员 周雄 康宁
在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一车间,工人们戴上厚实的口罩、眼罩和石棉手套,在高温与焊花中将形态各异的钢构件焊装成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与创新,装焊班组用巧手和汗水支撑起国内外一个个重大工程,也收获众多奖章与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探寻该班组模范辈出的“秘诀”。
近20次实验攻克难题
超复杂焊接件出口马来西亚
精兵必有强将带,一车间装焊班组组长李启龙便是这样一位强将。他一身工装,高大魁梧,双手宽阔厚实,是能干活的好手。
李启龙是蔡甸本地人,2013年进入中建钢构,获得过“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 “全国优秀农民工” “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今年,他又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
荣誉背后,是他带领班组扎扎实实干出来的业绩。在焊接工艺中,钢材强度越高、板材越厚,对焊工的挑战也越大。去年,中建钢构承接马来西亚KLCC高端商业综合体项目,该项目构件钢材屈服强度达690MPa,最大焊接板厚达200毫米,强度和厚度均为在建钢结构项目之最。单根构件净重达64吨,构件腔内空间狭窄,工序复杂,难度前所未有。
若按照常规焊接方法,容易产生焊缝延迟裂纹,影响焊缝质量,甚至钢板报废。班组成员们讨论后,决定尝试焊接预热与后热处理,但温度控制问题也随之而来:太低,仍容易出现裂纹倾向;太高,又可能导致焊缝金属晶粒粗大,力学性能降低。
在党员李启龙的带领下,一批骨干焊工加入突击队,反复进行近20次实验,终于探索出成熟可行的预热及后热温度标准,并针对性开展厚板焊接试验、窄空间焊接实操演练,攻克超厚板及超强钢焊接技术难题。最终,在SGS和BV两大国际检测机构见证下,所有焊缝达到相控阵超声检测的严格要求,填补国内该技术领域空白。这批巨型桁架节点从蔡甸出发,运往马来西亚,成为KLCC的核心建筑部件。
攻坚克难、敢于挑战,是中建钢构的传统。一车间装焊班组常态化开展“班组创客”活动,革新工艺方案,破解了上百项技术难题;参与了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等一批国内外重大项目建设,以扎实的技术水平和敢打硬仗的敬业精神得到各方高度赞扬。
技能报国
“机器人+焊接”创闪亮花火
在李启龙所在的班组,有70后、80后,也有90后,一代代工匠在传承中创新,搭建起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勇攀工艺高峰奠定坚实基础。
陈博是一名90后焊工,刚来厂里时,他焊接的钢板焊缝总是弯弯曲曲,李启龙“捉”着他的手练,个把月就成功出师。现在,陈博不仅传统焊接技术娴熟,还能利用机器人进行焊接。在2022年湖北省第一届“数字工匠”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工种比赛中,陈博通过编程软件对机器人焊接设备的运动轨迹、焊接参数和焊枪姿态进行设置,每个步骤精准无误,获得比赛冠军。今年,他也喜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不仅有小将,还有女将。“钢构焊花”李云飞曾在裁缝店工作,但她却心心念念“女承父业”干焊接。2013年进入中建钢构后,李云飞白天在车间干活,晚上找废旧钢板练手艺,还潜心钻研焊工理论。这些年来,她焊接手艺出类拔萃,还创造出不少工艺“金点子”,转化为工法和专利。在众多急难险重的工程考验中,李云飞表现出色,获得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潜心树人,传承工匠精神。一车间装焊班组将专业素质和实战能力提升作为长期任务,发扬“传帮带”精神,开展“师徒结对”,为年轻人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工作经验和技巧,定期开展研讨交流、业务比拼、班组讲堂,锻造出一批干事创业的精兵强将。
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坚定他们技能报国的自信,让中国制造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