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州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径流里程最长的城市,也是湖北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大保护主战场。五年来,637万荆州人民凝聚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共识,全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打响一场轰轰烈烈的长江保卫战,由“险在荆江”嬗变为“美在荆江”。
“三篇文章”
描绘荆江新画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洪云锋
4月25日,荆州港,江面船只穿梭,荆江大堤鲜花盛开,游人如织。五年前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从荆州港码头登上轮船,沿江考察两岸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明确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荆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长江在荆州境内径流里程483公里,占湖北近一半,占长江中下游的近四分之一,居全国沿江地市州之首;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4条,天然湖泊184个、占全省24.3%,是湖北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
曾几何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快速发展,荆江内外生态系统警钟频频:厂房污水横流、码头砂尘漫天、轮船肆意排放、水质持续恶化……荆江陷入了先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荆州的决策者们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水利大市、平原湖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荆州再不能走无节制消耗资源和环境的老路,必须实现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2018年7月,荆州提出打造“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全面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加快打造长江大保护荆州示范带。
一场从发展理念到发展路径的全面深刻变革,在荆江两岸激荡开来。
五年来,荆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实施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随着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等战略部署全力推进,全市182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完成溯源,除生态环境部核准的109个非排口外,其他1715个均实行“一口一策”整治;完成“关改搬转”化工企业70家,整治非法码头340处,腾退岸线55公里,复绿267处;洪湖、长湖拆除围网22.7万亩,退垸还湖还湿20万亩……
五年来,荆州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获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城市,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全市大气主要污染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8.3%,PM10平均浓度下降36%,优良天数比例上升22.6%,达到87.4%,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荆州蓝”成为常态。长江两岸累计造林69.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由22.87%增加到36.69%。长江干流荆州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荆州中心城区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3万吨,黑臭水体实现清零,全市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显著好转。
五年来,荆州历经转型阵痛,重新崛起“金山银山”。发挥长江“扁担”中间部位的特殊区位优势,全力集聚要素资源、壮大绿色产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荆州落地开花,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2022年,荆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3000亿元,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再到“富在荆江”,荆州找到了新时代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的新航标。荆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荆州将突出“绿”的底色、强化“新”的引领、发挥“带”的优势,不断筑牢推动绿色发展的项目底盘和产业支撑。
人退鱼进
“长江精灵”回来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周栎 徐峰
4月23日,荆州市渔政智能监管指挥中心大屏幕前,10多位工作人员正密切关注着实时画面。
“长江荆州段共有180多个智能探头,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报警,向现场执法人员派送处置信息。”荆州市农业农村局“老渔政”王同连点开沙市区一处监控点,只见岸线实况尽收眼底。
长江禁捕,三分之一以上任务在湖北,湖北的任务近半在荆州。2020年7月,荆州率先全面实施长江禁捕,辖区483公里长江干流、93公里长江故道、22个水生资源保护区和荆南四河等重点水域纳入禁渔范围,成为全省禁捕退捕任务最重的市州。
“头一个月,禁捕热线天天响个不停,一些水域非法捕捞屡禁不止。”荆州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王恩明介绍,以前打击非法捕捞主要靠接群众举报和常态巡查,发现难、取证难、反应慢。现在有了智能监控,还配备了无人机、执法船,效率大幅提升。
据统计,荆州累计办理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类刑事案件156起,查处涉渔违法案件158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932人,4309艘国网锁定退捕渔船全部上岸,25693艘涉渔“三无”船舶被拆解、封存。
与此同时,每年3月至10月,荆州联合全国中华鲟保护联盟、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省农业农村厅、三峡集团等多家单位组织2至3次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近三年共放流中华鲟、长江鲟3万余尾,四大家鱼1700万尾。
留住长江“精灵”,离不开好的水环境。为此,荆州做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推动3900多名河湖长从“有名有责”向“有为有效”转变。
长湖作为湖北省第三大湖,现有水面140平方公里,岸线全长180公里,是重要的湿地及水生生物保护区。昔日,湖内围网、湖边餐饮,长湖水质一度降至劣五类。
2019年,《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颁布施行,成为全省首个“一湖一法”地方性法规。经过铁腕保护和系统修复,长湖水质、生物多样性等指标显著改善。
从荆州园博园穿行至长湖岸边,占地750亩的水生态修复区内,湖水清澈,鱼翔浅底,水草随波飘摇。偶有游客走过,湖面上“哗”的一声,惊起漫天飞鸟。
“长湖一天比一天美!”长湖生态管理局生态建设保护科科长谢先平介绍,长湖水质整体提升至四类,局部达到三类,2022年水鸟调查观测到21种约4.5万只。
另据监测,截至2022年底,长江监利段“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从最低不足1亿尾提升到78.7亿尾。今年3月,荆州市观鸟协会记录野生鸟类341种,比2018年增加52种,其中包括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鹳、东方白鹳、白肩雕、白鹤等极危物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石首麋鹿、白鱀豚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江豚、麋鹿种群数量分别增长到100多头、2500多头。今年以来,保护区承载压力巨大,先后对麋鹿、江豚分批进行了分流、放归。
“人退鱼进”,鸟鸣高枝、江豚逐浪、麋鹿奔腾,“长江精灵”回来了。
关改搬转
化工企业蝶变“绿色工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杨婕 彭丹
4月24日,荆州绿色循环产业园内,能特科技有限公司新厂区一栋栋厂房整齐排列,自控室内40位操作员紧盯着电脑屏幕上数值变化。
能特科技是在荆州本地成长起来的医药化工龙头企业,2018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搬迁改造的化工企业。公司以此为契机统一规划设计,投资12亿元完成整体搬迁,形成了年产1140吨关键医药中间体、高端化工催化剂的生产能力,并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操作。
通过招大引强、技术创新,能特科技与帝斯曼、天津药研院等“联姻”,携手打造益曼特、天科制药,与博尔德和中泰化工重组新建能泰科技,从“一”变“四”。天科制药为能特科技提供原料药,能泰科技还可为三家企业提供热能,企业间实现良性循环。2022年,能特科技及关联公司共完成销售收入近40亿元。
化工,是荆州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过去江边、河渠、湖岸……沿线大小化工企业数不胜数。”荆州市经信局原材料工业科科长连传飞感叹说。
破解“化工围江”,荆州“壮士断腕”。
早在2016年6月,位于石首的楚源高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私设暗管、超标排放,收到2700多万元的全省“史上最大环保罚单”,全面停产整改。2018年,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打响,该公司被列入省经信厅沿江改造企业名单,再次停产整改。
楚源是当年荆州市第一大工业企业、第二大纳税大户。公司停产9个多月,荆州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一度被拉低两个百分点,石首市税源也受到很大影响。
痛定思痛,楚源累计投入2亿多元对生产装置、污染防治设施进行整治,实现涅槃重生。环保部门在楚源长江排污口上下游、厂区四周安装上水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每小时更新一次数据。
“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楚源集团董事长杨鹏指着墙上的标语说,近年来,公司守牢环保底线,不断革新技术工艺,进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绿色环保的新型现代化工企业。
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指引下,一批企业实现了搬新、搬高、搬绿、搬强。
“搬出了一片新天地!”位于荆州经开区的湖北汇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仓库前一片繁忙,副总经理郑胜清指着即将装车的四氨基联苯说,“这是运往美国的高端定制产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汇达科技是一家致力于农药原药、农药中间体及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老厂区距离长江不到一公里。2018年,公司投资4.7亿元,将工厂整体搬迁到绿色循环产业园,现已成长为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汇达科技实现年产值2.5亿元,今年还将新建2个车间,冲刺5亿元。
岸线修复
“荆江险”变“荆江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许露阳 梅五松
人间四月天,荆江美如画。4月21日,沙市洋码头文创园,迎来一支700多人的旅行团队。
“一路看过来,岸边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简直换了人间!”万州游客陈女士一下船,便对荆州赞不绝口,“几年前来荆州,这里还是一片破烂房屋,到处杂草丛生、污水横流。”
洋码头距离荆州港约1公里,曾是老沙市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红遍大江南北的“活力28”便是从这里起步。由于早年粗放型开发,洋码头逐渐演变成巨大棚户区,工厂、居民区陆续搬离后,这里更是成了脏码头、乱码头。
2016年,荆州市启动改造洋码头,累计投资16.58亿元,拆迁棚户1658户、工矿企业63家,并推进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工程。新生的洋码头总岸线长约2公里,园区绿化面积达到73%,成为长江沿岸一张亮丽的文旅名片。
洋码头只是荆江岸线蝶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荆州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对长江沿线干堤、子堤、港区及港口码头、砂石场、煤炭堆场等环境脏乱差问题进行整治,打造西起引江济汉闸,东至盐卡港,全长23.5公里的荆江风情带。目前,滨江公园、临江仙公园、万寿公园等区域已建成开放,串起一条郁郁葱葱的生态长廊。
走进荆江北岸柳林洲岸线,鳞次栉比的码头不见了,曾经杂草丛生的荒芜地带,蜕变为绿树成林、花草繁茂的公园。位于荆江大堤和子堤之间的臭水塘变成精致游园,周围乔灌木高低掩映,彩色步道、停车场、运动场一应俱全。“柳林洲岸线生态修复工程预计今年5月完工。”沙市区城投公司总经理周远超说,“天气好的时候,公园里扎满了帐篷,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打卡地。”
2018年10月,荆州在全省率先推行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组建了一支572人的长江岸线管理员队伍,实现623公里岸线全覆盖。沙市区玉和坪社区主任林雅丽,便是一位长江岸线管理员。每天清晨,她都会花40多分钟巡查荆江大堤,往返2.4公里给大堤“美容”。“现在轻松多了,巡逻像散步。”林雅丽说。
去年6月,长江荆江段及洪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获批,39个子项目中已有33个子项目动工,工期3年。项目实施后,将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24347公顷,形成11万平方公里的整体生态修复区,筑牢长江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荆州市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局副局长宋文杰介绍,项目将有效解决区域内长江岸线保护存在短板、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不足、生物多样性受胁迫等生态环境问题,系统、全面提升荆州生态环境,确保实现“山清水秀、林茂田丰、湖净草盛、鱼美稻香”的目标愿景。
沙市送企业家
上北大“充电”
湖北日报讯 (记者孟静、通讯员许露阳、严汉妮)“公司即将在科创板上市,亟需提升资本运营与投融资管理能力,这次学习干货满满、收获多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航天南湖董事长罗辉华说。4月21日下午,包括罗辉华在内,47名来自荆州沙市区的企业家及市直干部,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充电”五天后顺利结业。
本次研修班课程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两会政策解读、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营销新思维、互联网时代品牌管理创新等板块,全部由北大教授、专家授课,教授内容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
今年以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沙市区委区政府对标要求、迅速行动,不仅为本地企业提供融资、用工、用地等政策扶持,还组织和举办系列研修班给企业家和干部“充电”。“要让本土企业家更具备战略眼光,更好应对市场竞争。”沙市区委党校负责人李元洲说。
近年来,沙市区制定出台了促进商贸业高质量发展“21条”、优化营商环境“46条”、纺织服装“20条”等系列“硬核”政策,深入开展“十问十帮”“大走访、大调研”等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监利“硬作风”
优化“软环境”
湖北日报讯 (记者王丙全、通讯员徐凯、熊楚红)4月22日,监利市湖北一半天制药有限公司车间内,一条条全自动生产线开足马力,公司保障部经理刘建桥欣慰地说,“多亏自来水公司高效率改造管网,缩短了工期,为我们减少了停产损失。”
一半天制药是一家专注抗肿瘤、小儿用药及肠外营养治疗制剂的生物医药企业。去年夏天,公司二期一条生产线投产在即,亟需对进入厂区的供水管道进行扩容改造。监利市自来水公司了解到企业诉求后,当天便安排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勘察,与企业商定施工方案,次日便冒着大雨完成了改造,恢复了供水。
“高效率源自好作风。”监利市自来水公司副经理平厚峰说,公司以“清廉国企”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为抓手,推动干部职工转作风、提效率,对企业、群众用水的急难愁盼问题快速反应,服务对象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
近年来,监利市纪委监委认真推进“清廉监利”建设,并聚焦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严格执纪问责。2022年共查处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以及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线索35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1人,组织处理13人,对35起典型问题实名通报曝光,切实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