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训前
通讯员 赵辉 梁远军
一方油茶基地,筑牢一道生态屏障,成就一个富民产业。
位于鄂北的随县,国土面积5543平方公里,全省第一;林地面积522万亩,全省第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油茶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近年来,随县抢抓机遇,引主体、建基地、育龙头、促融合,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23.5万亩,油茶产值超2.2亿元,跻身湖北省油茶生产重点县。
大企业上山种油茶
3月21日,春分时节。挖穴、种苗、浇水……随县唐县镇黄庙村油茶基地一派繁忙景象。
“天气暖和,土壤湿润,正是栽种油茶苗的好时机。”湖北绿枝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承勇说,油茶是山区非常好的致富产业,挂果后受益期长达几十年。2017年,王成勇回乡流转林地,新建2万亩集中连片油茶基地。他将油茶作为健康产业,计划打造一个油茶公园。
除了企业,村集体、国有林场也铆足干劲发展油茶产业。
在唐县镇玉皇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一座座荒山被整治成一垄垄梯田。“国家鼓励种油茶,每亩各项补贴总共达1600元,力度很大。”玉皇村村支书李承娥介绍,村集体看准了发展油茶的机遇,计划引进企业,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流转8000亩荒山发展油茶。
随县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林场,一条生物防火阻隔带已经栽下油茶幼苗。林场场长兰平介绍,这条生物防火阻隔带长6公里、宽30米,油茶一年四季常青,既能防火,又能绿化,同时也为林场带来经济收益,一举多得。
随县把油茶产业列入“强县工程”战略支撑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作用,鼓励大资本、大企业、大业主上山,动员农民以林地入股等形式参与油茶产业开发。随县林业局党组书记江明介绍,目前,全县培育出木本油料省级龙头企业6家、油茶产业市场主体160余个,已建成万亩以上油茶基地4个、千亩以上基地11个、百亩以上基地32个。
“2022年10月,全省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行动启动现场会议在随县召开。”江明说,随县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大油茶生产力度,计划至2025年将油茶面积扩大至30万亩。
国家油茶首席专家当顾问
随县山区地处鄂北岗地,缺水,土壤贫瘠,提高油茶树成活率是关键技术。
湖北绿枝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舍得投资。“深挖穴,施足底肥。”王承勇说,每一窝油茶埋3斤有机质底肥,整个基地仅肥料已投入8000万元。同时,修建配套储水池,完善浇灌设施,确保油茶幼苗成活率。
随县林业局做好“油茶+科技”文章,推广良种良法,指导企业和大户等市场主体科学种植油茶。他们突出油茶管理水、土、肥、草、病、虫、形七大关键,把牢时间节点,下足绣花功夫。
在随县澴潭镇,随州市岳雄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油茶丰产示范林长势喜人,一株株油茶枝繁叶茂,漫山遍野满眼青绿色。
岳雄丰公司董事长加玉杰介绍,在省林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公司打造高标准油茶基地8000亩。目前,油茶树逐步挂果,部分进入丰产期。
“种苗好比‘芯片’,必须选好油茶种苗。”加玉杰说,公司实行“引种—品比—试种—选优—推广”流程,选用适宜的油茶优良品种。目前,油茶丰产示范基地主要种植长林40号、长林3号、长林4号等优良品种。
近年来,随县争取国家油茶科学中心、省林科院等4家科研机构支持,建立油茶种植技术专家工作站,聘请中国油茶首席专家姚小华教授、中国林科院赵学民研究员为种植技术顾问。同时,组建25支专家技术人员服务队,每年培训茶农5000余人次,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茶小镇呼之欲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一亩油茶百斤油”,座座茶园都是绿色“大油库”。随县23.5万亩油茶,犹如扎根青山的“绿色银行”,为百姓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2022年,全县采收油茶青果1.6万吨,出产茶籽4000吨,可加工茶油1000吨,总产值2.2亿元。
随县七成人口生活在山区,当地农民已深度参与油茶产业链中。有的在基地务工,有的以林地入股分红,有的自己种油茶,共享油茶产业盛宴。据介绍,全县共有6800多户农民种植油茶,面积达12.6万亩,年产值达58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
油茶小镇呼之欲出。澴潭镇打造4万亩油茶示范带,13.5公里产业线一线串珠,形成集种苗、基地、加工、科技、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油茶果浑身是宝。湖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瞄准茶籽精炼工艺持续攻关,开发出茶油、茶粕、皂素、护肤品、有机肥等30多个油茶系列产品,对油茶资源“吃干榨尽”。
随县重点打造“两香一油”特色品牌,助推香菇、香稻、油茶入围湖北省“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促成30余家油茶企业抱团发展,形成品牌联盟,为茶油“出海”铺平道路。
“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做到让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土地增色。”随县县委书记陈良说,县委、县政府强化统筹融合,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