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海冰、通讯员张婧、实习生刘佳欣)近日,“湖北省博物馆长江文物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楚人饮食》面世。该书依托馆藏出土文物,通俗易懂地向读者展示独树一帜的楚人饮食文化。
该书作者钱红介绍,2021年,湖北省博物馆推出全新“楚国八百年”展,该展很快跻身各大平台热搜展览前列。展览中许多接地气的文物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一条来自2000多年前的干鳊鱼,及同一展柜陈列的楚人的花椒、生姜、水稻、果核等,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观看。“楚人日常吃什么?”“他们的饮食有哪些特点?”一时间这些问题成观众热议话题,也让她萌生了编写《楚人饮食》的想法。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先福介绍,楚人筚路蓝缕,开拓进取,在开疆拓土过程中,楚人在饮食中兼收并蓄吸取周边地区的烹饪技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楚国“饭稻羹鱼”,班固在《汉书·地理志》说楚人“食物常足”,屈原在《楚辞·招魂》中介绍了楚人的饮食分为“饭”“膳”“馐”“饮”四大类。 该书结合出土楚文物,全面反映楚人饮食的“饭”“膳”“馐”“饮”。
《楚人饮食》书中讲述——
“饭”是以谷物为主的主食。楚地的主食丰富多元,除水稻外,还有粟、稷、黍、麦、菽、麻、菰等。湖北江陵凤凰山墓地出土了一批珍贵简牍,部分内容涉及稻米等谷物名称;
“膳”是用肉、鱼等制成的菜肴、汤羹类食品。楚墓出土的竹简,不仅记录随葬食物的名称、数量,还对食物的制作方式等有较详细的描述,如清蒸、烧烤、煨炖、烹烩、煎炸等,丰富的食物制作方式成就了楚人舌尖上的美味。楚墓出土有鲫鱼、鸡、猪、水牛、山羊等的遗骸,调味用的梅、梨、姜和花椒等,印证了文献记载的楚地园圃兴旺发达的史实;
“馐”是用粮食等做成的点心。楚墓中出土的栗、枣、柿、莲、荸荠、菱,应是当时制作馐的材料;
“饮”是各类酒及浆汁类饮品的总称。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的可冰镇酒水的青铜鉴壶等,透露了楚人“冻饮”的细节。
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张晓云表示,“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研究长江流域的文化,离不开对这个区域饮食文化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文物为载体,从饮食的视角编著完成的《楚人饮食》,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具有开创性、基础性意义。
著名楚学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说,关于楚国的衣食住用行,楚学研究出版过大量学术专著,但公众很少有机会去阅读“大部头”。《楚人饮食》这本书讲述文物中的楚人饮食,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很接地气,易于传播,普通读者可增长见识,专家学者读了也会有所收获。湖北省博物馆出版这样的公众读本,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对传承优秀荆楚文化、讲好长江文物故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