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4日

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底线

筑好坚如磐石的安全发展屏障

阳新县王英镇仙岛湖景区水清岸绿,美如画卷。

“治荆楚必先治水”。湖北优于水也忧于水,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生态屏障,湖北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

流域安全是先行区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4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以流域综合治理明确并守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底线,确保到2025年,重要河湖基本生态流量保证率达到90%以上,361个省控水质监测点位优良率达到85.3%以上,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持在II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500亿斤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89万亩,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6000万吨标准煤,煤炭储备能力达1900万吨,天然气储备能力达5.3亿立方米。

这是建设先行区十二项重点行动的首要行动。

这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确保江河安澜、社会安宁、人民安康的湖北实践。

划定“底图单元”

筑牢防洪、供水和水生态安全屏障

湖北江河湖库众多,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在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守住水安全底线方面,我省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

完善防洪排涝体系,稳步推进以堤防建设为重点的长江、汉江、清江及中小河流系统治理;积极推进水库水闸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有序推动长江、汉江蓄滞洪区布局优化调整与建设;开展重点湖区综合整治,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以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等调水工程为骨架,一江三河、鄂中、鄂东南、鄂东、荆南四河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为补充的配置网络;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实施农村饮水提标升级。

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以三峡、丹江口水库等水源区为重点,开展水源涵养和库滨带系统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建设,形成“互连互通、活水通畅、联调联控”的生态河网。

目前,我省已科学划定流域综合治理“底图单元”。省委省政府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综合考虑流域水系特点、生态格局等因素,将全省划分为长江干流、汉江和清江3个一级流域。结合水资源分区、重大区域战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行政区划管理等因素,再将全省细分为16个二级流域片区。市州根据自然流域水系边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乡镇行政边界等,进一步细分三、四级流域单元。在流域片区划分成果基础上,摸清自然资源、河网水系、水利工程、人口分布、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等底数,明晰流域片区的本底特征和资源禀赋,为统筹流域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明确流域区域发展布局和发展重点夯实基础。

将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湿地

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水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水环境安全关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

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我省将通过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巩固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加快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加强“三磷”污染防治,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推动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实施十年禁渔,加强重点湖泊和湿地保护,加强河湖岸线修复与管控,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深入推进水生态系统修复。通过巩固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强化水上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不断加强水环境安全保障。

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据悉,我省已将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湿地等统筹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具体地块,目前全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73万平方公里,其中,饮用水水源地328个、212平方公里;重要湿地12个、734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形成坐标统一、边界清晰、上下传导的空间底版,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的重要依据和生态环境监督的重要内容。自然资源会同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定期评估调整,进行科学管控。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在守住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底线方面,我省必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种粮收益增长机制,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稻谷补贴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等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加强全省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实施新能源倍增计划,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推动武汉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完善“浩吉铁路+长江水运”煤炭输送体系,加快煤炭储备重要项目建设;加快建成“五纵四横一通道”油气管网布局,提高油气输储能力。

近年来,我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连续10年站稳500亿斤台阶。今年,我省制定《全面促进农林牧渔业稳产保供2023年行动方案》,狠抓面积落实,将12个农业重点品类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全力以赴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正值春耕,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切实保障农资供应,调度种肥药,投入农机具超100万台套,保障不误农时、种满种足。抓好防灾减灾,全面开展“两夏”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小麦“一喷三防”和油菜“一促四防”。今年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2.37亿元、同比增长4.1%。

统筹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纵深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我省统筹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入开展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修复,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加强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幕阜山等重点生态脆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至2025年,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4.48%。强化水域生态空间管控,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实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湖库生态圈建设,构建湖库生态安全体系;分区分类分级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推进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与绿色矿山建设。

我省着手构建有效的生态监管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选取丹江口、罗田、武汉蔡甸等3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机制。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将我省90%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纳入保护范围。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开展“绿盾”行动,严厉打击损害生态安全行为,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

系统治理山水林田

新闻背景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我省统筹包括水环境在内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守牢水环境底线。

出台《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8大生态修复分区,部署10项重大修复工程,构建了包括长江、汉江、三峡库区等重要河流湖库在内的生态修复总体布局;积极申报实施国家山水工程,其中三峡山水工程已全部完工,24项指标圆满达标,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出台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17条措施,释放六大政策红利,出台全国第一个地方性的《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自然恢复技术规范》,填补制度空白;发布一系列包括水环境修复在内的政策文件,为生态修复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在行动

水清地绿

首个山水工程全面完工

蓝天白云下,沿着滚滚长江向三峡地区俯瞰,两岸绿树成荫、鱼跃江上,一库江水从三峡大坝倾泻而下,透过春日的暖阳,水雾中弥漫起一道彩虹,好一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景。

4月19日,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和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组织专家,对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行整体验收评估确认,由国家下达的24项绩效指标和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这标志着全省第一个山水工程全面完工。

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不搞大开发 共抓大保护”指示的标志性项目,共开展“18大工程”63个子项目建设,总投资103.8亿元。

项目完工后,形成合力推进“三水共治”“四源齐控”,让长江岸线生态系统稳步恢复,长江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开展化工围江、市场围江、居民围江、码头围江、垃圾围江综合整治,共腾退修复长江岸线99.58公里,取缔216个非法码头,岸线复绿率100%,治理库区消落带439.1公顷,复绿面积3464.07公顷。

土地质量逐步改良,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402.77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面积1300公顷,修复废弃渣堆采坑378.69公顷,分别整治废弃工矿场地、采矿塌陷区97.35公顷与367.43公顷,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趋势得到控制。以枝江金湖、沮漳河流域季家湖、宜都廖家湖等湖泊为重点,恢复湿地面积2095.88公顷;严控化肥、农药使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城乡人居环境稳步提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31.08万亩,实现种植机械化作业,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率,促进增产增收,完成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20506公顷,全域生态复绿3615.7公顷,保护天然林120.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5.24%。

“保一库清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是湖北的职责使命,借助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我们要力争形成全国经验,为其他地区做好示范。”省国土整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光表示。

守牢

水环境安全底线

底线清单

保障水质优良占比

361个省控水质监测点位(含国控204个)优良率不低于85.3%,基本消除劣V类点位,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在II类或以上


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全省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丹江口库区水质长期保持在II类或以上

重点任务

持续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

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推动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深入推进水生态系统修复

全面实施十年禁渔,开展湿地保护修复,保护自然岸线


积极加强水环境安全保障

切实巩固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成效,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水质安全

谋划重大水利工程

新闻背景

眼下,我省正加快推进“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守牢守住流域水安全底线。根据《湖北省“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规划总投资8600亿元,谋划重大项目达60余项。

筑牢江河无虞的防洪排涝网。以长江、汉江、清江及其他重要支流为骨干排洪通道,以蓄滞洪区、大中型水库、重要湖泊为主要蓄滞洪场所,构建“蓄泄兼筹、以泄为主”防洪排涝格局。

织密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网。以江汉平原为核心,以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骨架,以千湖百库为调蓄结点,构建“四隅向心、三江统配、河库联供、北送东流”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水网。依托全省“百河千湖”的水系脉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三江两库四屏多廊千湖”水生态修复格局。

建设智能高效的数字孪生水网。从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孪生平台、强化智能调度与风险防控、提升智慧水网保障能力等四个方面,系统构建数字孪生水网。

我们在行动

加固除险

畅通“洪水大走廊”

“只剩50公里堤顶混凝土路面施工了!”在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现场,省汉江河道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工程完成后,天门、潜江、仙桃、监利、洪湖等5个县市防洪能力将大大加强。

作为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下游河道蜿蜒曲折,历史上洪灾经常泛滥,每年汉江秋汛,数万人上堤。2017年开始,我省启动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工程,涉及527.539公里汉江下游干堤和东荆河干堤。经过5年建设,即将全线贯通,堤身挡水能力大幅提升。

坐拥三江、千湖、4231条河流、6900多座水库,年均过境水量6325亿立方米、自产水量989亿立方米……湖北水情特殊,年均入境水量是本地水量的6倍多,是长江中下游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

通过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我省不断为大江大河注入防洪底气。

清江是长江湖北段第二大支流。今年正月初十,总投资67亿元的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在恩施市屯堡乡开工。工程建成后,与下游水库、堤防工程联合运行,可有效控制洪水、削减洪峰,恩施市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除了给洪水“畅通路”,还要给洪水“安新家”。蜿蜒的汉江上,碾盘山、新集库区防护及配套设施正在抓紧建设,以提升汉江流域梯级水库联合调度能力。

蓄滞洪区与两岸堤防、水库群,并称为防洪体系中的“三大法宝”。

横跨武汉、仙桃两市的杜家台分蓄洪区,具有分蓄长江、汉江超额洪水的双重功能。自1956年4月建成以来,共启用21次。如今,“年逾花甲”的杜家台分蓄洪区,从去年10月开始启动升级建设,解决围堤不达标、局部洪道阻水严重、安全转移通讯设施落后等问题。

治荆楚必先治水。当前,湖北省正加强现代水网规划建设,进一步畅通大江大河和重要支流洪水通道,兴利除害,造福荆楚人民。

守牢

水安全底线

底线清单

保障标准内洪水下,流域防洪安全


保障水库、堤防等重要水利工程防洪安全,蓄滞洪区安全有效运行


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保障供水和重要河湖生态流量

重点任务

完善防洪排涝体系

稳步推进以堤防建设为重点的长江、汉江、清江及中小河流系统治理。积极推进水库水闸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开展重点湖区综合整治,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

构建以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等调水工程为骨架,一江三河、鄂中、鄂东南、鄂东、荆南四河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为补充的配置网络


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

以三峡、丹江口水库等水源区为重点,开展水源涵养和库滨带系统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建设,形成“互连互通、活水通畅、联调联控”的生态河网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新闻背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湖北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为扎实实施流域综合治理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落实“藏粮于地”。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制定出台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12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4%。持续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落实“藏粮于技”。率先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任务,审定5种作物167个新品种。推广“中稻-小麦”“小麦-玉米”、水稻“一种两收”等9大“吨粮”模式,全省农业主推技术覆盖率95%以上。深入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3%。

扎实保粮履责。省委、省政府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位。拨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共78.94亿元,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们在行动

“一种两收”

仙桃“吨粮田”助农民增收

“哒哒哒……”4月20日,仙桃市诺嘉水稻种植合作社一台台高速插秧机在田间来回奔驰。插秧机开过之处,一行行秧苗整齐地挺立在泥土中,一块块水稻田相继披上“绿纱”。

“这是行距25厘米的插秧机,比过去的30厘米插秧机每亩多插三四千株,仅再生稻二季稻就能再增产150公斤。”合作社理事长张远华是再生稻种植大户,曾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今年春耕,他的稻田开进了这台插秧新“铁牛”。

插秧的同时,肥料被定量、精准推送到秧苗侧深5厘米左右的位置。“这是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一次完成插秧和施肥两道工序。因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自动规划插秧路径,自动栽植,不仅插植、施肥深浅一致,实现秧田利用率最大化,深施的颗粒肥不易流失,肥效持久,达到减肥增效目的。”张远华介绍,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使每亩肥料用量减少10%以上,增产6%以上。

仙桃市诺嘉水稻种植合作社是一家集水稻种植、粮食收储、稻谷烘干、精米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建有再生稻核心基地3800亩,发展订单面积2.3万亩,为4200多户订单农户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合作社以发展再生稻种植为重点,联合相关科研校所大力开展再生稻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再生稻良种选育、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高产丰产等关键技术成果。

有了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的“加持”,种田事半功倍,“吨粮”轻松抵达。

种植再生稻,一种两收。该基地选用的再生稻品种为“天两优616”,生育期适中、米质优、再生能力强。头季稻8月15日前收割,亩产1300斤;二季稻10月底前收割,亩产700斤,总共2000斤。

田垄整齐,秧苗青绿。“看,长得多好!”张远华望着迎风生长的秧苗,感慨万千,“田还是那块田,收益大不同。农民跟着我们种植再生稻,比常规稻亩平增产300多公斤,增收600多元。”

为提高种植效益,提高单产,仙桃市实施“一年两熟制”,推广“水稻+”高效种养体系,新发展“稻鳝”“稻鳝菇”“稻虾鳝”“再生稻”等“一田多获、一水多用、一季多收”高效模式25万亩,发展水稻订单面积71.5万亩,带动农户增收,粮食增产。

守牢

粮食安全底线

底线清单

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严格落实国家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


确保粮食产量稳定

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500亿斤以上

重点任务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水稻面积稳定在3500万亩左右,小麦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玉米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左右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到2025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89万亩


健全种粮收益增长机制

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稻谷补贴等,加大水稻育秧、机插机播、机收烘干等环节补贴力度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新闻背景

我省落实《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监管,坚决守牢流域安全底线。

为推进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全省筛选64个水质攻坚重点断面,“一水一策”精细化管控治理;组织编制《环梁子湖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以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推进重点湖泊的保护。

持续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大力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截至2022年底,1248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累计完成整治9067个,占比72.7%。

目前,清江、长江恩施宜昌段、四湖流域、府河等流域已新建成跨市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19个重点省级河湖流域联防联治机制建设加快推进。

今年1至3月,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为良好,省控断面优良比例87.9%,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持续为优,丹江口库区保持Ⅱ类。

我们在行动

强力截污

荆州柳林洲沿岸“蝶变”公园

4月12日,荆州市沙市区玉和坪社区党委书记贺光翠带领30多位居民,再次来到长江沿岸的柳林洲生态公园做义工。每次志愿活动,75岁的高崇玉都积极参加,从捡垃圾到维持秩序,从无怨言、风雨无阻。

他们不是一群普通的志愿者,而是曾经居住在柳林洲的老居民。沙市区玉和坪辖区长江岸线有1500米,过去有9个入江排污口。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口5个、企业排放口2个、趸船码头排放口2个。

“江边的砂石、煤堆、硫磺、集装箱一座座高似小山,到处是密密麻麻的临时工棚,听到的是刺耳的抽砂机器轰鸣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沙市区朝阳街道党工委书记罗长城回忆,2016年前,玉和坪辖区内码头纵横交错,工业企业与居民房屋混杂在一起。由于没有配套污水废水收集管网,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入江,仅玉和坪社区一年就有约300余吨废水产生。

为子孙留下洁净长江,荆州市、沙市区成立整治专班,结合长江岸线整治、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强力整治入江排污口,系统推进长江大保护。2019年,720余户拆迁居民全部安置到位。荆州拆除违规建筑17.3万平方米,清运砂石料等货物357万吨;拆除设施设备2191余台套,拖离趸船17艘;取缔入江排污口9个。

去年底,荆州投入1.3亿元修建的柳林洲生态公园落成。沿江绿水悠悠,杨柳依依,“金色花海”成为网红打卡地。晨起在花丛小径上锻炼、晚饭后沿着步道散心,柳林洲成了荆州人的休闲新去处。

“这才是柳林洲应该有的样子。”土生土长的沙市人孙军说,每到周末,自己都会带着妻儿来散步、露营,江边到处都是游玩、放风筝、野餐的市民,大家开心极了。

如今,沿岸风景如画,天蓝、岸绿、水清、花香,“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壮阔美景尽收眼底。“柳林洲是我们的故乡,看到现在的美景,我们比任何人都感到幸福和自豪。”高崇玉说。

守牢

生态安全底线

底线清单

严控3.73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包括328处饮用水水源地、12处重要湿地、0.28万平方公里国家级公益林、1处国家公园、43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78处国家和地方级自然公园、1.51万平方公里其他生态保护红线等

重点任务

统筹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深入开展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修复,打造骨干河流生态廊道


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

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至2025年,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4.48%


强化水域生态空间管控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加强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恢复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先行区大家谈

没有一江好水就没有好鱼,我家祖辈都在长江捕鱼,对长江有深厚的感情,现在从捕鱼到护鱼,虽然收入少了点,但是长江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对子孙后代好,对国家好,咱们渔民双手赞成。

——上岸渔民、黄冈市团风县护鱼员 舒炎国


粮食安全,人人有责,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种粮大户,国家现在鼓励种粮的政策又好又多,我想带着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为咱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尽自己的一份力。

——全国人大代表、荆州市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毕利霞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我们身上的担子不轻。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茶叶、生猪等主导产业,让先富带后富,带领业产坪村民一起致富,越来越富。

——五峰仁和坪镇业产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刘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驻村干部要保持‘快马加鞭未下鞍’状态,与村两委一起,带领村民,切实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措施,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省农业农村厅驻宣恩县李家河镇金陵寨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方非


“共同缔造”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全镇上下要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做好乡村振兴,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让革命老区人民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麻城市乘马岗镇镇长 冯立


本版采写: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艾红霞 刘澍森 胡弦

本版摄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本版制图:万璇

--> 2023-04-24 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底线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21864.html 1 筑好坚如磐石的安全发展屏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