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马文俊 通讯员 田力旭
“前期预想500人参会,实际报名800多人,现场突破1200人。”4月20日,首届中国光谷九峰山论坛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大会现场,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连称“想不到”。
重量级嘉宾中,不少是全球半导体新材料、新工艺领域的顶级专家,尤其是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泰斗。
一场半导体专业领域的大会,为何吸引如此多关注的目光?
“光谷正在打通半导体产业生态的堵点和断点。”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吴玲表示,紧密耦合产学研创新需求的全开放平台,将助力国产半导体构筑系统性生态,从而真正实现突围。
“办公室没有门禁,随时开放探讨”
“当前,以第三代半导体为代表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快速崛起,未来两到三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说,对下游制造环节设备要求较低,投资额较小的化合物半导体,是我国在半导体领域实现突围的关键赛道。
“我们现在急需一个新型平台,既能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堵点’,也能打通全产业链条中的‘断点’。”吴玲说。
时不我待。作为首批成立的湖北实验室之一,九峰山实验室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一条中试线正式通线运行。
如今,该实验室已建成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科研及中试平台,包括全球一流的化合物半导体工艺、检测、材料平台。
“在这里,办公室都没有门禁,随时开放探讨。”九峰山实验室首席运营官赵勇介绍,公共、开放、共享的定位下,实验室已与多家国产设备、材料厂商合作,也为高校等科研团队提供高水平硬件支撑。
“启动建设的九峰山科技园,与我们实验室仅一街之隔,企业与研发机构可随时上门,共商研发需求。”赵勇说。
“用世界级的难题吸引世界级的人才”
“借九峰山实验室之手,化合物半导体与光谷实现了双向奔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说,高度匹配的业态和优质丰富的人才,是光谷发展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的底气。
追光逐芯35年,光谷成长为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已获批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创新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大部分与半导体产业息息相关。
作为国内四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之一,光谷形成了存储芯片、光芯片两大产业方向,涵盖设计、制造、装备、材料以及分销、模组等核心环节的完整产业体系,光电子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为化合物半导体应用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半导体人才经多年培养,工程技术和研究人员超过3万人。
“我们将用世界级的难题,吸引世界级的人才。”东湖高新区投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九峰山科技园还将联合业界龙头企业和高水平科研院校等单位,建设化合物半导体创新研究院,聚集一批科学家、资深技术专家,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全面支撑化合物半导体技术及产业发展。
产业联盟“催熟”新赛道
“依托九峰山实验室,我们的上游设备得到难得的应用场景。”楚赟科技董事长张伟说,该企业设备专司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生产。其产品在九峰山实验室研究人员的使用中,不断调整工艺流程,积累优化经验。“与竞品性能相比,现在我们各方面的差距都在缩小,甚至在部分指标上实现超越!”
“九峰山实验室搭建起了业界合作的新桥梁。”华工激光常务副总兼精密事业群总经理王建刚说,半导体制程精度高,验证周期长,国产设备常在高昂的“试错”成本前望而却步,而不被生产厂商接受。“借力实验室内的设备、设施,产业上下游间的这条需求‘鸿沟’有望被拉平。”
一家家企业精准进入“朋友圈”,九峰山下“芯”光璀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生态蓝图日益明晰。
光谷提出:到2025年,九峰山科技园将聚集100家以上的产业链企业,其中有1至2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形成化合物半导体全产业生态。
到2035年,九峰山科技园将全面建成,成为全球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最重要的科研和产业高地,诞生一批战略性原创科学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推动我国化合物半导体技术水平实现全球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