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李丹 王俪颖
4月12日,春日的太阳已有初夏的热度,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室里偶有木槌敲击的声音,“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修复技艺培训班的学员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妙手医书”工作。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原国家图书馆修复组组长张平,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北传习所导师,正指导学员从最基础的“穿捻”工序做起。张平在一叠白纸上示范并向学员讲解:“穿捻,是古籍修补的一个专业名词。古籍修补的过程比较复杂,有多道工序,环环相扣。其中打眼、穿捻、捆结的步骤前后相继,即用锥子按古籍原孔眼打通,然后用纸捻钉穿孔眼捆结实,用合适的浆糊把捻钉贴好,用木槌敲平捆结,才算完成装帧步骤。”
除了平心静气,现在的古籍修复还有不少科技检测手段助阵:测厚仪、纸张抗张强度试验机、白度颜色测定仪、造纸纤维测量仪、耐折度仪等,能给古籍做全身检查,以便对症施治。麻城市图书馆副馆长章利君是本期培训班学员,她面前展开的是麻城市图书馆收藏的一份1941年的水田买卖契约。通过前期的检测,章利君要对契约存在的絮化和虫害问题进行修复。省图古籍修复组工作人员王莹介绍,这份水田买卖契约所用的是麻纸,经过比对,他们从省图300多种古籍常用纸品中找到了最匹配的新纸进行修复。
王莹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展示了已经完成修复的一份1933年的田地买卖契约,“我们对契约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补,这份契约用纸很薄,我们用一张更薄的麻纸对原件进行了整体的衬托,方便收藏和展示,可以再将这份契约的‘寿命’延续百年。”
省图副研究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湖北传习所助理导师盛兰介绍,此次培训班是全国首次以历史文献修复项目为基础开展的古籍修复技艺培训班。经省文旅厅批准,15家单位入选“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培训班学员带着修复项目的明确要求进入培训班学习,学习结束后将在专家指导下开展入选项目的修复工作。
湖北省图书馆申报的“元延祐二年(1315)建阳后山报恩万寿堂刻毗卢藏经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修复项目”、谷城县图书馆申报的“明正德六年(1511)泥金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修复项目”入选“湖北省历史文献修复项目”中的重点项目。张平介绍,这两册佛经均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具有极高历史文献价值,也是进入馆藏后首次修复。“在前期已进行的检测中,我们发现谷城县图书馆的明代佛经此前有修补,虫害问题主要出现在此次修补处,而明代的佛经原件几乎没有虫害。通过这次修复,希望我们能发现更多当年书写时的详情,比如用纸、用墨、防蛀措施等,让数百年前的书本告诉我们更多先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