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通讯员 周栎 杨婕
九百里荆江奔流不息,八百年楚国历史回响。
4月8日至9日,楚文化传承发展论坛暨第五届楚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来自国内外8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荆州,共话楚文化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共谋楚文化传承与发展之道。
“荆州是楚文化中心”
“荆州是楚文化中心”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北京艺术博物馆原馆长、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原主任王光镐,深耕楚文化研究数十年,他认为,“荆楚第一都”纪南城、“楚国第一王陵”熊家冢、“天下第一楚艺术宝库”楚文物,这三大特质构成“荆州是楚文化中心”的硬支撑。
“来荆州必去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艺术价值令人震撼。”王光镐说,先秦列国文物中,楚文物极富特点。荆州境内楚文物作为楚国全盛时期的历史遗存,融合了帝王文化、神文化、人文化,表现形式上兼融了中原文物的凝重端庄和南方文物的清丽活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曾参与过荆南寺、肖家屋脊、走马岭、纪南城等遗址以及大量楚墓的抢救性发掘。“近年来纪南城考古成果喜人,也是荆州作为楚文化中心的有力证明。”荆州繁荣的“地下王国”,让何努印象深刻。
“荆州是楚国最兴盛时期的楚都所在,楚文化的精华汇集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楚文化的鼎盛时期就在纪南城。纪南城周边出土的楚简,是楚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大百科全书”。城门、宫殿等遗址可初步勾勒出纪南城的轮廓,体现纪南城作为楚国都城的繁荣灿烂。
王巍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考古学百年史”首席专家,他表示,中国考古学会愿意在楚文化考古、城垣发掘、墓葬发掘等方面助力荆州。
“希望荆州通过对楚文化的挖掘、保护、研究,对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方铭寄语荆州不负“楚文化中心”之名。
创造性转化楚文化
4月8日晚,首届楚文化节惊艳开幕。光影变幻之中,歌舞《凤鸣楚天》、大型情景叙事表演《薪火千年》《离骚》、大型歌舞《洪湖水浪打浪》、歌舞《楚楚动人》、文化节主题曲《荆州荆州》、歌舞《出发吧春天》等节目穿越古今,全景展示出古老瑰丽的楚文化与充满活力的新荆州。
“用现代科技完美表现古老的楚文化,这场演出无疑是楚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次成功体现。”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尹弘兵赞叹道。
作为首届楚文化节顾问,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征宇对此颇为认同。他说,开幕式充分展示出荆州楚文化的多元和丰富,将在楚文化的弘扬传播过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建议多收集楚文化中可以为现代转化的元素,用当代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让楚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会议期间,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看见纪南城》引发专家学者热议。“该片为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树立了标杆。”著名楚文化专家、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介绍,荆州的楚文化资源转化,可以从影视、数字技术、舞台演绎、饮食产业、文创等五个方面发力。
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佑才认为,荆州作为历史最长的楚国古都、文化中心,要率先扛起楚文化传承发展旗帜,着力展示楚文化的厚重底蕴、唯美浪漫、大气磅礴,充分发掘楚文化博大精深的价值内涵和勇于创新、砥砺奋进的精神特质,让楚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荆州创造性转化楚文化的生动实践还在延续。4月9日,投资50亿元的《文化中国》电影艺术教育中心、电影活力小镇项目落户纪南文旅区,立足于楚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将打造“电影文旅示范第一都”,力争成为区域性特色文旅产业创新示范项目。
让楚文化从荆州走向世界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荆州,正努力让世界在荆州读懂楚文化,让楚文化从荆州走向世界。
“楚文化集中了东周文化的大半精华,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先秦时期的发展成就,成为秦汉以来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省屈原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教授蔡靖泉认为,楚国鼎盛时期的郢都所在地荆州,在东方曾经犹同西方的雅典。
楚国的青铜冶铸、丝织刺绣、髹漆技艺早于希腊,楚辞比荷马史诗早一个世纪,国家政体建设、金融货币制度比古希腊完善。李征宇表示,楚国故都纪南城当时相当于现在的国际大都市,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不应藏在深闺人未识”。
“举办论坛,彰显了荆州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路育松认为,楚文化是古老的,也是常新的,更是充满朝气的。路育松建议,荆州应在构建中国自主的楚文化知识体系上多用力,在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上多发力,让荆州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楚文化学术思想策源地、楚文化内涵价值阐释地、楚文化资料数据汇聚地、楚文化优秀成果发布地,推动楚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楚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让楚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是我们的需要,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需要。”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助理主任、教授李敏儒说,在美国的一些高校,只要是开设中国文学课,必讲到《楚辞》。他表示,让楚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培养更多的双语双文的人才,开展更多双向交流。让楚文化、楚国著作真正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楚文化,爱上楚文化,传播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