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汪子轶 彭一苇 刘天纵 通讯员 陈志红 李斌
编者按
浩浩长江,生命之河;碧水东流,丹心牵系。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5年来,湖北坚决扛牢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让水清岸美、绿道茵茵、风景如画的一幅幅绿色画卷,在荆楚大地、长江两岸徐徐展开。
4月9日,湖北日报联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启动“中游击绿水 行走看青山——美丽湖北长江行”大型调研采访活动。采访团兵分上下游两组,深入8个沿江城市一线,乘楫中流,览胜两岸,围绕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环境民生改善,寻觅小故事里的大江河,聆听大主题下的小心声。即日起,本报特辟专栏,共同见证长江湖北段的5年蝶变。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4月10日,“中游击绿水 行走看青山——美丽湖北长江行”采访团上游组来到恩施州。
饿肚子坡的“蝶变”
巴东县,是长江入境湖北第一站,素有“万里长江入鄂第一哨”的美誉。青山巍峨,绿水掩映,船行江中,如诗如画。
采访团在巴东县儿童公园见到志愿者陈运萍时,穿着红马甲的她正拿着大喇叭,维持公园秩序。峡江落日里,望着沿江步道上崭新的游乐设施、茂盛的花草树木,陈运萍回忆起她刚嫁到这里的情景。
“那是1997年,到处都是杂草、陡坡、乱石头。”陈运萍说,此地名为饿肚子坡,从地名就能看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一边聊天,陈运萍一边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快步扔进垃圾桶。
巴东县是三峡库区迁建县城中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县城之一。县城沿长江干流两岸分布,滑坡众多,废弃码头星罗棋布,成了巴东江城库岸的一道“伤疤”。
“不光没有环境美,过去我们巴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济发展也是粗放索取式的。”巴东县副县长李兵前接过话头说,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引下,巴东作为长江入鄂第一县,更要把守护长江生态环境的责任扛在肩上。
为此,巴东重点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库岸综合整治等三大工程。昔日的废弃小道变身游步道、废弃码头变身亲水广场、乱石旮旯变身儿童公园,独具土家民俗风情的特色旅游观光线就此形成。
属于陈运萍的机会也来了。岸坡整治后,擅长土家菜的她,就在饿肚子坡岸边开了一家农家乐,游人如织,生意红火。2021年6月1日建成的儿童公园,正在陈运萍农家乐旁边。
景美了,生活旺了,饿肚子坡群众不再吃不饱饭,陈运萍夫妻俩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积极维护环境秩序。“这里就是我们自家院坝,一定要好好爱惜。”
林间深处的“魔术”
告别陈运萍,采访团一路向西,奔赴建始县花坪镇白果坦村,见证一场森林深处的“魔术”。
村民梅宴生,44岁,和红腹锦鸡做了15年朋友。身着迷彩服,他带着采访团来到屋后,这里是红腹锦鸡观测点。“嘭嘭嘭……”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玉米粒装进小桶,梅宴生敲击桶壁发出声响。一场召唤红腹锦鸡的“魔术”即将开始。
下午5点31分,梅宴生细细将玉米粒撒进投食点,采访团屏气凝神,等候红腹锦鸡降临。手机铃声、谈笑声、走动声,在这一刻都静了下来,唯余林中夕阳余晖,晚风送来清香,山间鸟语声声。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正当大家犯嘀咕时,5点53分,只听得独特的“啾”声传来。“来了!”梅宴生一下子辨别出红腹锦鸡的叫声。茂密山林里,一只红腹锦鸡一步一踱,拖着一袭华美的“礼服”迤逦而来,光彩夺目,宛如山间优雅灵动的“绅士”。
金色丝状冠羽、橙棕相间的“披肩”、深红的腹部,红腹锦鸡灿烂的颜色让人想起传说中的凤凰。它一边走一边四处观望试探,确定四周无人后,这位“绅士”才开始低头啄食玉米粒,飞上枝头展示瑰丽修长的黑褐色尾羽,然后步履优雅,餍足而去。
间或有松鼠沿着树枝一路欢跑,莺雀绕着林子自由飞翔。两只红嘴蓝鹊从林间掠过,火红的喙梳理着灰蓝的尾羽。梅宴生说,它们也是观测点的常客,时常从红腹锦鸡这里“分一杯羹”。从观测点小小的窗口里,采访团用一双双眼睛和一台台相机,注视着山间精灵。
“刚才来的,是这里的‘鸡王’,我认得它。”梅宴生说,自己已经投喂了这只红腹锦鸡13年,它出现的时候,别的“小辈”都不敢出来觅食。
梅宴生和红腹锦鸡的缘分始于2008年。当时,从武汉来的摄影爱好者告诉他,建始深山中的红腹锦鸡,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数量日益减少。自小见过这种“金鸡”的梅宴生决定,用自己的努力来守护它们。
自掏腰包建立观测点、买来玉米等饲料,梅宴生用最原始的办法,吸引红腹锦鸡的注意。每天早晚两次投喂,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就这样坚持了整整3年,2011年2月,红腹锦鸡终于接纳了这位高大的朋友,飞到投喂点来吃食。如今,建始县观测到的红腹锦鸡累计超过100只,梅宴生投喂时最多一次见到过30多只。
茂林修竹,百鸟朝凤,梅宴生正在计划建立第二个观测点,希望美丽的山间精灵能一直在深林中繁衍生息。